有着“冰墩墩”一样的中国范,看这位“主创”如何“破圈”?(上)

集软萌敦厚、活泼可爱于一体,北京冬奥会“新晋顶流”冰墩墩爆红,“一墩难求”,对设计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肯定。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工艺美术工作者走向世界,蒋国兴和他的陶瓷艺术当之为典范。

搭乘上海地铁17号线国家会展中心北站,沿着自动扶梯上到二层空间,一幅气势宏大、画面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映入眼帘。该作品名为《诸光开物》,由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国兴和文化部优秀专家郭爱和联袂创作。

画面以万花筒、国家会展中心建筑形态四叶草等传统文化元素,与二维码、智能生活、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抽象图案构成的前沿科技元素交互辉映融合,演绎自然之光、人文之光、科创之光、智慧之光,寓意中华风清,诸光璀璨,国展四叶,八方荟萃,科创潮涌、万物兴盛、风云际会、开物成务。

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晚宴上,《诸光开物》曾作为欢迎人群的背景墙装饰,给整个晚宴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不少贵宾被这幅作品吸引,专门驻足欣赏、细细品味。

任何一件了不起的公共艺术品,她的背后都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工作者走向世界的实力和担当。

蒋国兴,上海供春陶业有限公司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在环境陶瓷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先后获得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国家专利50项。他是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客座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造型课程顾问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和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并在相关协会等任职。

从“跨界”到“破圈”

早些年,蒋国兴当过陶批站的堆缸工人,当过陶器的质量检验员;他拜王寅春的长子王石耕为师,学习制陶技艺。在陶瓷艺术之路上,他原本也想像他的师父,像他师父的父亲,像其他许多制壶前辈那样,坐在泥凳旁安安静静制作最好的紫砂壶。

但是,不经意的艺术实践,让他改变了追求的方向。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上海接触优秀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时,发现这些建筑上的许多陶瓷装饰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由于年岁长久、风雨侵蚀,有些已经损坏或是斑驳脱落。

如何修复这些琳琅满目的陶瓷装饰件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是一件十分困难而且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当时没有人愿意做,蒋国兴勇敢地一次又一次接受了挑战。

二十多年来,他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陶瓷装饰件,为上海马勒公寓、上海音乐厅、多个国家的驻沪领事馆、外滩源等一大批优秀建筑的修缮保护作出了贡献。

慢慢地,一个更大的陶瓷艺术梦想在蒋国兴的心中萌生--把陶瓷艺术运用到建筑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布置上,这不仅是一个很宽广的舞台,更是对陶瓷艺术市场的一种拓展。

由他负责研制、宜兴彩陶工艺厂组织生产的14万件陶片,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创作了大型陶瓷壁挂。这14万件陶片,有红、黄、褐、灰等颜色,而且每片的色彩度不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气势恢宏,色彩绚丽,成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梦幻一景”。

他创作了《万象缤纷》《京剧交响》等陶艺装置,陈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洲际酒店,让前来入住的各国贵宾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魅力。

他领衔主创,与国内17位陶艺家合作,为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创作的大型陶艺装置作品《鱼乐图》,成为了大厦对外展示风采的一件珍宝。

在许多人不想做、不敢做的环境陶瓷艺术之路上,蒋国兴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不断收获。(未完待续)

(来源:上海市技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