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的声音讲述非遗故事

文学院的吴歆瑜对非遗文化产生巨大兴趣,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我国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岁,40岁以下传承人仅占0.6%,艺随人走的现象屡屡发生,非遗传承有着严重的断代危机,保护与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非遗面临着“失传”困境。

“想让非遗产品商业化、大众化”的念头在吴歆瑜脑海中逐渐萌生,于是遗船团队应运而生。

成立初期,“创业小白”吴歆瑜不知该如何将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经过学校创业指导办公室的牵线,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为小吴对接了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的马偲琪、季根宝、冯昊三位老师。几位专家为团队答疑解惑、开拓思路,明确了创业方向。

作为“创业新苗”培育对象,遗船团队与马偲琪专家成功结对,详细分析后,马老师发现非遗产品商业化的主要矛盾在于其是否正统,市场上的非遗产品鱼龙混杂,而“遗船”的建立正可以使非遗市场走向规范化生产。她建议团队针对持有非遗继承人证书的产品进行“微赋能计划”,并促成团队与“马桥豆腐干”“海派剪纸”等十余个品牌达成合作。其中,在与“马桥豆腐干”的合作中,团队通过现有资源,制作了“马桥遗船”联名豆浆。自产品推出两个月来,已有5家线下门店合作销售豆浆,累计销售27500瓶,销售额60500元。

在非遗产品规范商业化的基础上,马偲琪老师则提出非遗文化应真正地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而这也是一直困扰着非遗传承人的问题。对此,团队搭建了“遗船+微信”在线商城,希望为更多非遗传承人提供微赋能服务。平台服务得到众多商家的认可,截至2021年7月,已有签约入驻商户57家,意向入驻商户127家。随着网络及自媒体平台影响力日渐扩大,将新兴传播方式与非遗项目融合,可以吸引大量圈外人群的关注,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专家的悉心培育,团队在商业模式设计、创业项目路演等方面进步明显,《遗船--非遗生产化保护者》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主席的这句话深深触动着吴歆瑜的内心,她想把项目落地,注册成公司。在创业导师冯昊的帮助下,吴歆瑜和伙伴们正在认真研究创业扶持政策与企业注册流程,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

展望未来,遗船团队希望能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发动更多青年人,以青春的声音讲述非遗故事,以青春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以青春的火焰点亮非遗传承。

(“海纳百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