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三代人心力,集九门技能之大成,看一本印集如何玩跨界(上)
玩篆刻的方家们都知道,制印谱是个极吃功夫的活儿。在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和海派传拓技艺第四代传人田非凡眼中,一本印集,不仅展示着技能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也承载了三代人的心血与传承……
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到的展品中,有一件融多个“宝藏级”技能为一体的展品:鲁庵印泥之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选刊)。
“这本印集融合了篆刻(中国篆刻为人类非遗)、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技艺为人类非遗)、宣纸(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为人类非遗)、徽墨(徽墨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一得阁墨汁(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古籍装帧(传统书籍装帧技艺为国家级非遗)、连史纸(连史纸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鲁庵印泥(国家级非遗)、海派传拓,可以说是各种技能的集大成者。”展品捐赠人--参与该印集钤拓的田非凡如此介绍。
1980年出生的田非凡也是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和海派传拓技艺第四代传人。如何向世界技能博物馆观众最好地展示这两门技能?田非凡觉得,这本印集是最好的答案。
“鲁庵印泥在圈内很有名,著名大师齐白石、张大千等都对鲁庵印泥推崇有加,但圈外人知道得并不多。如果直接把一盒鲁庵印泥作为展品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展示效果比较单调,很难引起一般观众的兴趣。”
相比之下,融合多项非遗,兼审美、阅读、收藏为一体的印集无疑更“吸睛”。
“印集上一页页朱钤墨拓,不仅很好展示了鲁庵印泥与海派传拓技艺,也展现了其他传统技能,还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各种技能跨界合作的可能性。”
据介绍,这本印集由知名篆刻书画家钱君匋题写封面,共精选了24位篆刻家的50方印章,这些印章以中国历代名著名篇为题,从首页《尚书》开始,一直到末页的《阿Q正传》。
“每一页展示一方印章,上面红色篇名以鲁庵印泥钤出,下面黑色边款以海派传拓技艺拓制。边款刻于印侧或印背,是对印章内容的一个补充说明。朱钤墨拓,相得益彰。”
每一页朱钤墨拓的完成,大约花费7分钟时间。说起来是短短的7分钟,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页7分钟的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准备。
就拿钤印所用到的鲁庵印泥来说,制作鲁庵印泥,光备材就至少需要3年。
鲁庵印泥的主要原料说起来并不复杂,只是朱砂、艾绒、蓖麻油三种,但选材与处理大有讲究,比如蓖麻油必须晾晒3年以上方能使用,而且必须得在大热天里晒,这样,才能使其密度、厚度、酸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我们尝试过各种缩短时间的方法,比如给油加热、促其氧化等,但就是不行。就像高压锅做出来的汤和砂锅慢炖煲出来的汤,味道就是不一样。”
朱砂与艾绒也很“挑”。朱砂以湖南凤凰或贵州铜仁的朱砂为上,“其他地方的朱砂杂质多,出来的颜色偏黑”,艾绒则一定得选福建漳州的,“我们试过其他地方的艾绒,甚至尝试把漳州的艾草移植到上海来种,但出来的效果都不好。”
如同备材,做印泥也是一项“功夫活”,需要经过研硃、搓艾、油朱混合、色浆添艾等多道工序。
制作鲁庵印泥不仅费工夫,还得“看老天脸色”。
“冬天我们不做印泥,因为这时做出来的印泥容易板结。一年中,差不多也就只有半年时间适合制作印泥。在材料备齐、天气合适的情况下,差不多花个1-2个月,可以完成印泥的整个制作过程。”
田非凡表示,这些技能“心得”都是由鲁庵印泥的研制者--张鲁庵(1901-1962)经过无数次尝试后总结出来的。
(未完待续)(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