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三代心力、集九门技能之大成,看一本印集如何玩跨界(下)
玩篆刻的方家们都知道,制印谱是个极吃功夫的活儿。在鲁庵印泥制作技艺和海派传拓技艺第四代传人田非凡眼中,一本印集,不仅展示着技能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也承载了三代人的心血与传承……
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到的展品中,有一件融多个“宝藏级”技能为一体的展品:鲁庵印泥之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选刊)。
(续接上期)
印泥界曾有“南张北徐”之说,“张”指的就是出生于浙江、立业于上海的张鲁庵。出身药商世家的张鲁庵从年轻时开始,就是一个篆刻发烧友,搜有秦汉及名家遗印1500多钮,印谱400余种,1000多册。
除了爱收藏,张鲁庵也精篆刻,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印泥的原材料也属于药材,张鲁庵是药商,有资源上的优势。他本人又爱好篆刻。这些都促使张鲁庵研制一种高质量的印泥。”田非凡说。
印泥,也称印肉,是我国特有的文房瑰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用到。它不仅是书画篆刻家创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好的印泥,会使作品精神倍增。
为了研制出能提升作品“精气神”的印泥,张鲁庵不惜砸下万金添置设备,还邀请化学物理专家合作,分析每种原料的特性,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最终研制出了鲁庵印泥。
“鲁庵印泥一推出,就备受书画篆刻家的推崇,张大千就是其中一位,他最喜欢49号配方,因为张大千的名声,现在说到鲁庵印泥,一般都指49号配方。其实张鲁庵当时共研制了53种配方,到第三代传人--符海贤,已经发展到了56个配方,到我这个第四代传人这里,已经有60多个配方了。”
虽然配方不同,钤印效果略有差异,但所有的鲁庵印泥都有这样的共同点:泥质纯净,富有弹性,色似红缎,状如面筋,细腻而粘稠度高,冬天不硬,夏天不烂,历久弥新。
“这本印集上钤出来的字口就很清晰,色彩鲜美又沉着。质地差的印泥,钤出来的色泽灰暗,有的还会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此外,在阳光下细看这些钤印,有一种立体感,这也是好的印泥才有的效果。”
不仅现在“好看”,过个百来年,这些钤印不仅不会黯淡,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鲜艳,“我们家收藏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鲁庵印泥,至今都能使用。好的印泥,时间愈久,色泽愈艳,不像机器生产的化工印泥,一般开封后一个月就会发干,一年就可能发霉了。”
说完鲁庵印泥的制作,再来说另一项技能活--海派传拓技艺。
传拓也称拓印、锤拓,是一门比印刷术还要早的技能活。它是将纸覆在碑刻、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古钱币等器物的文字、图形、纹饰之上,采用墨拓手段,将其文字纹饰拓印在纸上的技法。
据田非凡介绍,聚印成谱,可追溯至唐宋,并在明末达到巅峰。在印谱中加入传拓成“钤拓本”,则是直到清嘉庆年末才有。
“朱钤墨拓,印谱更为曼妙。”
那么,与其它传拓技艺相比,海派传拓技艺又有何特点?
“海派传拓技艺的特点就是精致小巧,被拓器物为文房用品,体积较小,比如像玺印这种,不像碑刻传拓那样,对象一般都比较庞大。此外,海派传拓选材用料极为讲究,工具用具也都由我们自己制作加工而成。”
与制作鲁庵印泥一样,传拓也绝对是个技能活。但与鲁庵印泥的“慢工细活”不同,海派传拓非常讲究速度:上纸、刷纸、上墨、捶拓、揭拓,一个个环节需要无缝衔接、一气呵成。像印集上的边款,通常需要在一分钟内拓完。
“用水把纸贴上印章几秒之内,就得开始上墨捶拓。否则纸可能就贴合不紧了,纸稍有移动,传拓也就失败了。”
不仅晚几秒不行,早几秒也不行,否则墨可能上得不够均匀,字口也会不清晰。那怎能才能踩准时间点?
“这就是经验了。没个三年五载的练手,没传拓个几千张,很容易不是快了就是慢了。”
对于田非凡来说,若非有师傅带路,作为一名80后,自己绝不可能40岁刚出头就能掌握鲁庵印泥与海派传拓这两门技能值满满的技艺。也因为这样,田非凡非常看重“传承”二字。
这也是田非凡捐赠印集的另一个用意。
“这本印集可以说是‘第三代’了,是在2019年钤拓的。鲁庵印泥的第二代传人--符骥良在2003年钤拓了《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那本印集共收录了篆刻作品100方;到了2017年,我的师傅、鲁庵印泥第三代传人--符海贤,在原印集基础上,精选了24位篆刻家的50方印章,钤拓了《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选编)》,除有3方印章请人重刻外,基本保持原书面貌;我则跟着师傅参与了‘第三代’《中国历代文荟印集(选刊)》的钤印。”
“从印集到印刊,三代印人,接续完成--可以说,这一倾注几代人心力的印集,本身就是个“技能传承”的故事,所以,我觉得把这本印集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很有意义。”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