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非遗“梦幻联动”,看技能是如何进化的--
一提起非遗技能,大家或许会联想到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以及精雕细琢的手艺活儿,而在拥有计算机应用专业背景的钱之初看来,技能不等于纯手工,工具的与时俱进同样可以提升技能。作为“荆楚工匠”“木胎漆器髹饰技艺”荆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钱之初此前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了一件工具展品,叫木工榫卯制作工具。这件木工榫卯制作工具,是钱之初自行设计制作的。
“6年前,我接到一个订单,要制作500个漆器盒子。客户要求这些盒子不能用胶粘,也不能用钉子,而是要用榫卯连接。”接到这笔订单后,钱之初找来几个木工老师傅,“他们能做燕尾榫,但精度不够,榫卯之间有缝隙。而且这些老师傅纯手工制作榫卯,速度慢,工钱也高。照这样出活,成本比卖价都高。”
“能不能做个专门制作榫卯的工具出来?”一直爱动手的钱之初开始琢磨。
经过一个月的构思、设计、修改、制作,木工榫卯制作工具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高约1米的“大家伙”配了个小电机,按下右方的白开关,主轴便转动起来。配上制作燕尾榫的模板,一块开好的木料,在刀具上磨个3分钟左右,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燕尾榫,“不仅速度快,精度也高。”
这件工具,不仅让钱之初又快又好地做出了500个燕尾榫盒子,顺利完成订单,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做不同的榫卯,只要更换不同的榫卯模板就好了。很好用,不仅效率高,做出的榫卯精度也高。”
1977年出生的钱之初,大学读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正是计算机的学习背景,让他得以有能力设计制作这样一件榫卯制作工具。“我是在计算机上制作模型,然后设计修改的。连接的地方和尺寸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而是实物设计修改,那不知得费多大的劲,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
钱之初坦承,制作木胎漆器,若论手上功夫,自己肯定比不过爷爷和父亲,“像我父亲那一辈,一般读到初中就不读了,然后就开始做漆器,做一辈子;我呢,虽然对漆器也是从小耳濡目染,7岁开始就帮爷爷打下手,但大学毕业前,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毕业后几年从事的也是与漆器无关的工作,所以手上活肯定没老一辈熟练。也是为了弥补这一点吧,我会在工具上动脑筋。若论用工具提升技能,完善作品,我自信比父辈强。”
钱之初出生于湖北恩施巴东县。在巴东县,从漆树的种植,到制漆、髹漆和木胎的制作,都被有序地传承了下来。
钱之初家也从事木胎漆器的制作,主要制作盘子、碗等实用漆器,到钱之初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原本继承家业的弟弟放弃这门传统手艺后,钱之初成了“继承人”。
“如果我也不做这个,传承近百年的家族技艺可能就没了。”
那一年是2006年,29岁的钱之初,就这样从一位“科技从业人士”成了手工艺传承人:从漆树的种植,到生漆的采收制作,再到木胎的设计成型,直到一件漆器的出炉,每一个环节涉及的技能,钱之初都需要熟练掌握。
虽然身份变了,做的事变了,但曾经受的计算机教育、更为现代化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就此化为乌有。
干起制作木胎漆器的活,钱之初总觉得有不少可以革新之处。比如,传统手工制漆流程繁琐又产出不精,是否可以将机器引入精制熟漆的工艺中,实现自动化、高质量和高产出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钱之初设计起了生漆精制系统。以这套系统设计为核心的《天然生漆精加工技术研究》项目,后来成为湖北省重点科技项目。
“如果用传统的生漆精制方式,不算过程中的损耗,大概需要半个月时间、10个盆子同时工作,才能制出150公斤左右的精制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实时观察调整,非常耗心耗力。采用新的精制系统,一天之内就可以炼出至少100公斤的高品质精制漆,而且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漆粘度没那么大,更易涂刷。”
对于将机器引入工具以提升技能、完善作品,钱之初有着别样的热情。
“可能很多做非遗的比较排斥机器,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完美呈现,至于整个过程是纯手工还是用到了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以前没有机器,所以做一件物品全靠纯手工,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机,有了机器……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些,提升技能,让作品更加完美。”
半路出家的钱之初,凭借对工具的创新发展,制作出一件件高质量作品。2013年10月,《漆彩生活》入选中国当代漆艺展获优秀奖;2014年8月,作品参加首届绿色产品交易会获优秀奖;2015年11月,作品入选国际筷文化节(韩国)并参加展览;2017年9月,作品参加中国当代青年漆艺家提名展……
“工具是手的延伸,工具提升技能”--这是钱之初这10多年来走技能道路的体悟。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