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瓶《美人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上)
“琉璃”对于大众而言,是一种神秘而陌生的工艺品。它与陶瓷有何区别?又有什么样的制作难点?看完琉璃展品《美人肩》的故事,相信你都能得到答案。
琉璃烧制技艺是一门古老的“技能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门和火打交道、和时间赛跑的神奇技能。
在中国,说起琉璃,不得不提到有“琉璃之乡”之称的博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有中国最早也是唯一的炉神庙,产生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专著,还有中国第一家琉璃博物馆……
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到的琉璃展品--《美人肩》,就来自山东淄博的博山区,出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云浩团队。
如果对琉璃不太熟悉,乍看这件作品,感觉有点像陶瓷。这样的“误看”,也不无道理。“本来,琉璃和陶瓷表面的釉都属于硅酸盐产品,从材料成分上来说大部分相同,所以有些琉璃品和陶瓷品看上去是比较相似。”孙云浩解释说。
但两者的制作工艺,却恰恰相反:陶瓷是冷加工、热烧制,琉璃则是热加工,再冷加工。
恰如“琉璃烧制技艺”这个名称所彰显的--烧在前、制在后,琉璃烧制的第一步不是做造型,而是将各种原料烧成琉璃液态。
原料在1400℃的坩埚炉中烧10-12个小时,就可以熔化成琉璃液态。接下去,就是做造型了。匠人会用一支中空的细长铁管,探入上千度的炉火之中,挑出一团火红炙热的液态琉璃,赶在固化之前争分夺秒地用吹、塑、展、粘、捻、拉等技法塑形……
据孙云浩介绍,琉璃烧制技艺的核心,就是将琉璃液态物质瞬间造型,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由于琉璃的特殊性质,从液态到固态成品的时机转瞬即逝,因此匠人需要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琉璃造型的拿捏,‘乘热打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件复杂琉璃作品的完成,需要层层套料,多次塑形。“像这件《美人肩》,从液态取料到完成整个造型拿捏,总共花了一个小时左右。”据孙云浩介绍,制作这件《美人肩》时,先用铁管取透明料,吹制出透明内胆,然后在内胆外面再套一层白琉璃料,固化之后再套上蓝琉璃料,“透明内胆是基础,有白琉璃做底,外面的蓝色就更显古朴。之后再用黑琉璃缠丝,经过吹制、塑形、倒头做瓶口等几道工序,作品才算完成。
孙云浩进一步介绍道,烧制这件《美人肩》有两大难点:一是所用的缠丝工艺;二是造型中的“直线”线条。
在《美人肩》蓝色的瓶身上,可以看到一条条均匀缠绕的黑细线,据孙云浩介绍,这里所用的技能借鉴的是清乾隆年间用到的缠丝工艺,“缠丝时,需要一边旋转铁管上的瓶身,一边把液态黑琉璃一圈圈裹上去。”
因为无法修补,缠丝必须保证一次成功,“如果手一抖,一条黑丝弯到另一条黑丝上,这件作品就算报废了。”
看着《美人肩》满身缠绕的黑丝,可以想见,出炉这样一件缠丝作品有多不容易。果不其然,孙云浩说,像《美人肩》这样的缠丝作品,“一般做10件,只能成2件。” (未完待续)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