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匠心在“天青”:她主持恢复了断代近千年的北宋官窑汝瓷

始于唐朝、盛于北宋,断代近千年的汝瓷烧制技艺在当代获得新生。作为恢复汝瓷天蓝釉、17号豆绿釉、月白釉、天青釉等4种釉色的主导者,技能大师孟玉松将她的心血--可以“变色”的天青釉“百合洗”,捐赠给了世界技能博物馆。

有“似玉非玉而胜玉”之称的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门始于唐朝中期、盛于北宋的技能手艺,曾遭遇过800多年的断代,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重放异彩。

汝瓷烧制技艺重获新生,离不开数位大师的努力,其中一位就是今年已80岁高龄的孟玉松。孟玉松带领科研团队恢复了断代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天青釉的生产,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汝瓷专家。

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到的汝瓷展品--“百合洗”,就出自这位汝瓷泰斗之手。

“百合洗”的诞生,是一个关于美的故事。

“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天青釉刚刚恢复,有一年早春,百合花开了,白的、红的,大大的花瓣舒展开来,非常典雅美丽。我们深感百合花之美,想到了以百合花为造型,制作一款像百合一样端庄大方又美丽的汝瓷作品。”

结果,就是“百合洗”的诞生。

笔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类的一种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传世的汝瓷数量极少,全球范围内不足百件,而笔洗是其中一个主要种类,比如北宋汝窑青瓷洗、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以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都是闻名遐迩的汝瓷精品。

“这件百合洗造型简约,仅在顶部设了三个小开口,代表3片百合花瓣。”

据孟玉松介绍,汝瓷造型一般都比较简约,古朴大方,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浑然天趣”的审美观。

顶部有3个小开口像花瓣一样,底部边缘处则有5个极细小、好似芝麻状的支钉,这些都是支钉支烧留下的痕迹。

支钉支烧是这件“百合洗”烧制的方式,也是官汝通常的烧制方式。

“汝瓷历史上分为民窑烧制的民汝和官窑烧制的官汝两大类,无论是所用技能还是成品质量,都是后者为上,这件‘百合洗’就是以宋代官汝制作技艺制作而成的。”

据孟玉松介绍,区别一件汝瓷是官汝还是民汝,看底部是否有支钉留下的细小痕迹,这是其中一个鉴别方法。

据介绍,为了保证瓷器表面满釉,底足也裹釉不露胎,烧制时会用支钉支起瓷器底部,烧成后,再将支钉打掉,仅在器物底部留下细小支烧痕迹,这种古老的陶瓷烧制方法就是支钉支烧法。

“这些支钉一头尖一头圆,十分细小如同芝麻,而且以奇数为多,1、3、5、7、9……像这个百合洗就是5个支钉。”

以古法“支钉支法”烧制只是制作这件“百合洗”的其中一道工序而已。据介绍,汝瓷的制作过程技艺复杂,进料、磨粉、成浆、拉坯、雕刻、素烧、施釉、烧制……历经108道工序方可成器,所以自古就有“汝瓷烧制难,十窑九不成”之说。

釉色是这件“百合洗”的另一个看点。

汝瓷烧制技艺曾断代800多年,当时恢复的最大难点即为釉色。

“似玉非玉而胜玉”说的正是汝瓷天青的釉色,汝瓷釉之美,有“汁水莹润,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据孟玉松介绍,汝瓷釉色主要分四个品种:天青釉、豆绿釉、天蓝釉和月白釉。

“其中尤以天青釉为上,官汝多为天青釉,民汝则多为豆绿釉、天蓝釉和月白釉。其他釉色可以用普通的石英石调配,但天青釉必须以玛瑙末为料,这样才能保证‘温润如玉’的效果,而且还能随光变幻。”汝瓷天青釉独特的变色之美,曾让孟玉松叹为观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孟玉松临危受命,接受参与恢复汝瓷天青釉的科研项目。为了这个项目,她多次进京请教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

“在北京,我到故宫博物院看汝瓷,有一次去看了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我那天去了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上午,那时光线比较明亮,我看到这件弦纹樽青中有绿,绿中有青;为了加深印象,下午我又去了一趟,当时房间的棉帘子放了下来,室内比较昏暗,这时的弦纹樽又变成了蓝色。”

随光线变化的天青釉深深打动了孟玉松,更坚定了她恢复这一釉色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7月,孟玉松主持研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并通过轻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人民日报》等全国16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

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百合洗”上的正是如此神奇的天青釉。

“我希望来世界技能博物馆参观的朋友,也能领略到“百合洗”天青釉随光变幻的魅力。”

说起汝瓷种种,孟玉松滔滔不绝。虽然已80岁高龄,但孟玉松几乎每一天都要到汝瓷生产车间走一走,看一看,即使周末也不例外。

“我还不想休息,我还要继续做汝瓷。”从业60多年、对汝瓷依然饱含热情的孟玉松笑着说。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