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咖”告诉你--

优秀技能人才是如何炼成的?(上)

“长江水黄河浪奔腾胸中,沿着文明之路跨越山高水重。创造幸福我们辛勤劳动,技能改变世界一起勇攀巅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主题歌《技能之光》的激扬旋律中,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正式开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表和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选手代表齐聚一堂,深情讲述奋斗历程、思想感悟,以生动事迹诠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深刻内涵。

“这次活动旨在交流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成长经历,讲述技能成才故事,在全社会宣传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和带动广大劳动者尊重劳动、热爱技能,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钻研匠艺强国

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2022年,人社部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295名全国技术能手。马小光和史昆作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表来到了报告会现场。

●工作25年来,中国兵器工业所属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数控铣工马小光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技术能手。去年,国家出台“新八级工”制度,他顺利通过评审成为兵器工业首批“首席技师”,同时也是高级工程师,被企业认定为“双师型”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梦想实现的背后是恒久的坚持,成功脚下是无数的汗水。2002年,马小光开始学习操作第一台数控铣床。他每天拿着编程说明书学习各种代码指令,一页页学、一点点试。“当我用两周时间完成过去2个月才能完成的平衡器模具时,周围人都被数控加工的高效与精准所震撼,这也坚定了我不断追求数控加工技术新境界的决心。”他骄傲地说。

在研制生产中,马小光曾首创高速螺旋铣削法,提高行星框架生产效率15倍;发明分层高速车削大导程蜗杆法,彻底解放操作工人双手……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探索创新精神让他在多个生产环节首创先进加工方法,为国防装备升级换代提供重要支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常年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地方,中国石油青海油田采油一厂采油工史昆一干就是28年。曾经,为搜集极端天气下的生产数据,他冒着严寒,一口井一口井地巡检、记录,手脚和脸被冻伤。通过努力,他为每口井都建立了翔实的动态资料,总结提炼的“一井一法、一井一策”管理法在全油田得到了推广。

近年来,史昆带领团队致力于油井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研究的智能泡排技术、防冻取样阀等72项创新发明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先后获国家专利15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奖14项,攻克高原油田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20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我深刻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快乐,也更加坚定了技能报国的信心和决心。只要始终怀揣最初的技能梦,能吃苦、肯钻研,起步再低也能成功!”史昆振奋地说。

技能筑梦闪亮人生

●“计算构建尺寸、排列工序,通过平面图、俯视图、剖面图,我迅速在脑子里清晰建立起建筑的立体结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选手、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教师马宏达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参赛时的场景。

夺金后,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刮腻子冠军”。备赛期间,马宏达放弃假期,每天在粉尘中夜以继日地训练,手上的茧越磨越厚,5厘米厚的钢头鞋不到2个月就磨破了底,再苦再累,他为国而战的信念和决心从未动摇。

回忆往昔,马宏达激动不已,他说:“夺得金牌后,我不仅向自己、向家人证明了我选的路是正确的,更向社会证明了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学技能一样有前途!”

●曾经,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姜雨荷只能干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重返校园后,她努力学习化学实验技能,成功走上世赛舞台。“当我身披国旗登上领奖台,泪水夺眶而出。我正身处一个‘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是多么幸运!”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金牌选手、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教师姜雨荷的发言,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