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工作的人碰到劳动纠纷,为什么愿意接受调解?(上)

再次面对“老东家”的人事经理时,李女士已经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沟通了。

就在两个月前,她的合同期满,公司不再续约,还要求她在离职前把去年没休的假期休掉。她提出:能不能折算成工资?公司却拒绝了。气不过的李女士便来到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投诉。

“别担心,你的情况不算复杂。”调解员沈晓峰核实了解后,一次次找公司协商,最终说服公司向李女士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会面当天,双方确认报酬数额无误,郑重地在协议书上签了名。李女士表示,调解结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非常感谢沈老师的努力”。

像这样的调解,是劳动人事争议办理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上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下沉劳动争议调处工作重心,为街镇化解劳动争议赋能增效。目前已经实现215个街镇调解组织全覆盖,并构建起以街镇专业性调解组织为主,企业、行业、园区、楼宇、商圈等调解组织为辅,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努力将更多劳动争议化解在苗头源头。

刚性与柔性

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劳动人事争议办理基本程序里,协商调解属于更前端、更柔性的处理方式,有利于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然而在现实中,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往往会憋着一股气,选择通过仲裁手段来解决问题,直面刚性的法律。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更好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化解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力争柔性处理争议,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自2015年起,上海分三期试点开展了全面引导先行调解工作,2018年在全市全面推开。

所谓“先行调解”,就是通过加强仲裁案前的宣传引导,并采取畅通调裁衔接程序的配套措施,引导当事人更多通过调解方式解决争议。在此基础上,上海又于2019年全面开展调解组织代收仲裁申请工作,街镇调解不成后直接由调解组织代收仲裁申请材料,为当事人免去往返奔波之累。多措并举之下,劳动争议当事人接受调解的意愿大大增强。

高楼林立、桩机声隆隆的北外滩,商务楼宇体量大,也汇聚了大量工地。白领多、农民工多,导致辖区内的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且日趋复杂。虹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金晶介绍,对白领来说,常见的劳动纠纷包括解除合同、支付报酬等,农民工则经常遭遇欠薪。为此,北外滩调解中心先后在白玉兰广场商务楼和市民驿站成立了“北外滩和谐劳动家园工作站”和“北外滩建设者之家”,维护区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就在去年,某工地一名农民工通过调解宣传手册找到北外滩建设者之家。原来,该工地部分工程被分包给另一家公司,因完工日期延后以及工程造价超支,总包和分包互相推诿,180多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调解员小施回忆,当时场面一度十分混乱,矛盾一触即发。北外滩调解中心立即启动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小施和同事们查明原委,多次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建设者之家面对面调解。经过多轮谈判,各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某工程有限公司支付了总计180余万元的工资。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高位增长的态势下,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案件的占比由不到四成提升到逾六成,“可以说,作为基层调解工作主力的街镇调解组织为维护一方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未完待续)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