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点制作到动漫设计,00后女孩夺得全国技能大赛金奖
在第二届中国职业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的现场,选手前面是两台电脑显示屏,显示屏被实时投影在旁边的屏幕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选手们正在制作的内容。
此项目主要考核四个方面,首先是原画的角色设计,其次是建模,将2D转为3D,并上色、调整材质,然后做成动画展示,最后还要制作一些地形进行最终渲染。
出生于2002年的上海女孩胡沛然坐在赛场,面前人来人往,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从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此项目在上海市的唯一代表选手,最终也为上海市在该项目夺得首枚金牌。
把“压力”分解为“努力”
天津国赛,学校、教练和家人都希望她能取得佳绩,压力是难免的。但胡沛然去比赛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拿什么名次,对她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她更习惯于把目标分解为一件件小事,每天早上起来先练习一个小时左右的速写,然后找作品进行参考,边模仿边修改,一个星期完成一个角色,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是人与设备的共同创作,这也使得比赛存在着风险因素。大赛第二天,胡沛然的设备突然无法开机,经厂商修理人员调试后,虽然成功开机,但C盘内容无法恢复。面对这样的意外,胡沛然很快从“懵”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迅速查找出需要补充制作的文件,按照其重要性和所需时间重新制作,“我会把大部分文件都存在d盘,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如果都存在桌面的话,电脑很容易死机。”
三天高强度的比赛结束后,胡沛然夺得了金牌。
胡沛然觉得拿到金牌那一刻“真的很骄傲”,觉得自己为上海争光了。“对我来说,只要认真参与,然后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就没有辜负这么长时间日复一日的训练。”
在比赛前的集训期间,胡沛然会把手机都清空,只留下外卖软件和企业微信等必备的APP。“完全专注在自己的状态上,其实跟隐者有点像。训练很多时候就是很乏味,就是不断重复,自己总结问题,然后再进行改进。”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各式各样,校队里陆陆续续有同学选择退出。她也有犹豫过是否要坚持下去,但出于心底的热爱和老师的鼓励,胡沛然还是支撑了下来。她说:“教练团队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也介绍我接触行业里的一些老师和资源,给了我很多指导,这才让我走到今天。”
“喜欢”是唯一秘诀
实际上,胡沛然接触3D数字游戏艺术的时间并不久,几年前,她还是一名西点专业的学生,到升学考试时,她翻着报考学校名录,突然发现自己能选择报考美术类专业,就立刻跟家长商量,要换到喜欢的专业读。
小时候,胡沛然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对画画充满了浓厚兴趣,家里的墙上桌上到处都是她的涂鸦。然而,在上大学之前,她并未接触过任何专业训练。
一开始,她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胡沛然笑着回忆起刚入学时的情况:“那会儿我的技术真的算是班里最差的几个,但我做的课堂作业都是非常认真的,每次上课都会坐前排,还会把重要的内容录屏,再自己回去反复看,加深记忆。”
胡沛然觉得“喜欢”才是做成一件事情的秘诀,“只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件事情,才会有想继续钻研的动力,才不会被环境逼迫着前进”。日常生活中,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胡沛然每周都会去看不同的展览,把每一件喜爱的艺术品都拍下来,存盘回看复习。
在玩游戏时,她也比普通读者多一层视角:“我体验了市面上很多款游戏,从制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把好的画面截图或者录下来。灵感匮乏的时候,看那些灯光是怎么打的,然后自己在旁边就打开软件,慢慢模仿着把它一点点调出来。”
现在,获得金牌的兴奋感渐渐消散,胡沛然已经全身心投入了下一个目标--备考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她希望将服装设计更好地融入3D游戏之中,展现角色的设计感,提升玩家的体验感。
谈及未来,胡沛然表示自己依旧打算从事职业教育,她深知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团队。“没有上海市集训队的教练团队严谨的高水平训练,我永远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我希望像那些培养我的老师和教练一样,甘当绿叶,更加关注人才的培养。”而且,她想让更多人知道,职业教育也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能走出一条还不错的路。
(来源:伴公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