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总动员--世界技能故事不能错过这个展区

今年11月,位于杨浦滨江C位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向公众正式开放。这座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实体博物馆的展区,和其他博物馆有啥区别?每个展区里又有哪些值得打卡的展品?接着上期,我们继续按照展区顺序,为大家一一介绍展区的板块结构、布展逻辑脉络和明星展品。

展区二:成功的全球运动Celebrating a successful

global movement

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共分六大展区,全馆共计展品800余件,单第二展区就有展品400余件,可见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主要展示了世界技能组织的发展历史--起于瓦砾废墟的区域性地方组织,通过传统、仪式和实践发展成为今日这样一个覆盖全球的国际性技能组织、促进技能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01一台世界技能组织的“指尖摇篮”

第二展厅的入口,展示着一台绿色的老式打印机。当年正是用这台打字机,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阿尔伯特·维达发布了世界技能组织的早期章程。

1945年二战结束后,西班牙内战也结束了。阿尔伯特·维达这个铁匠的儿子看到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急需熟练的技术工人从事战后重建工作。当时欧洲的失业率很高,维达便决定把青年聚集起来进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实现就业,至今这依然是世界技能组织整体发展的愿景和目标--希望能不断通过技能培训,改变普通青年的人生,尤其落后地区的青年。

维达先生一生主持举办了31届比赛,为世界技能组织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和纪念他的贡献,世界技能组织特别设立阿尔伯特·维达奖,颁发给每届世界技能大赛所有项目中总分最高的选手,一届比赛只有一个。而中国青年宋彪在2017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拿到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阿尔伯特·维达奖。

第二展区前半部分最重要的明星产品,则当算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的规则手册。这是1956年世界技能组织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出台的章程原件。此手册第一次规定了世赛的资金来源、组织架构,比赛规则、组委会及裁判的架构等一系列的规则,奠定了世赛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基础。

沿着观展路线缓步前行,你能看到屏幕上正放映着半个多世纪前的影像资料。这又要提到世界技能大赛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每一届比赛都有影像记录,都有简报和回忆,资料非常丰富。

02全球技能总动员

世界技能组织的发展历史,让参观者清晰地看见一个发自西班牙的区域赛事如何在短短几十年推广到非洲、亚洲,推广到女性群体,进而影响全世界的过程。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是最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继而成为奖牌榜的赢家,并称“亚洲三虎”。1970年,日本更成为第一个举办国际技能比赛的非欧洲国家。这样的现象也从侧面印证,技能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推动和影响。21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在世赛上表现抢眼,也是与祖国的日渐强大息息相关。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加入。在20世纪60年代前,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者全是男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当家庭主妇带孩子。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的兴起,1965年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决定允许女性参赛。于是,1966年乌德勒支的赛事将美发列入技能项目,并允许女性参与。1968年,西尔维娅参加了伯尔尼世赛的细木工项目,而今天我们再也不会为任何项目上男女选手同场竞技的场面感到惊奇了。

03会讲故事的“荣耀接力棒”

第二展区丰富地展示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历届标志、奖牌、奖杯、纪念品……早年间,获奖选手会被授予一座奖杯,后来奖杯被奖牌代替,再后来奖牌的生产、设计、外观渐渐形成标准。这些珍贵纪念,象征着荣誉和技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也反映了比赛举办地区的文化。

在此,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特别设计了《荣耀时刻》互动奖牌秀。

虚实结合地展示历史上世界技能获奖者的奖杯及奖牌,驻足观赏实物之精美的同时,亦可借助互动多媒体探寻每一个奖杯奖牌背后的技能故事。

从奖杯到奖牌,每一个奖项不仅反映出参赛者个人努力练习、精进技能的励志故事,更是串联起世界技能大赛从诞生至今的演变历程。奖杯奖牌齐聚一堂,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着继往开来的使命,激励着一代代参赛者前赴后继,追逐荣耀时刻。

然而,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或者赢得一枚奖牌。因为参赛压力可能会很大,所以做好心理准备也很重要。借鉴自精英运动赛事的体育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技能大赛选手的耐力;父母、榜样以及竞争对手的鼓励也能让年轻的参赛选手感受到支持与动力。

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将逐渐培养起年轻人的自豪感,让他们认识到辛勤工作的价值,为年轻人今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