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伙人”上线,助更多科创青年“从1到10”
张佳星,上海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博士生,其团队获评为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上海选拔赛青年创意专项赛优胜奖,2022年宝山区优秀创业项目。
在科技成果“从1到10”的转化路上,不少身在大学的教授有技术、有积累、有人脉,尚感十分吃力,相比之下,还在深造阶段的研究生们更缺乏“启动资本”。如果有人碰巧手里有个项目,想试一试转化,有机会吗?上海大学材料专业博士生张佳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眼下,他手握一项纳米新材料改性技术,已取得相关专利,但仅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市场转化。
培育更多“种子”长出“幼苗”
2022年底,张佳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入驻环上大科技园。没想到好几个困扰一下子都解决了。
入驻园区后,经过为期几个月的概念验证,他的项目被专业团队评估为“潜力股”,并先后获得两笔真金白银支持,总计数十万元。
同时,通过园区的牵线搭桥,张佳星的项目也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2023年春天,通过平台的资源加持,张佳星向七八家国内钢铁龙头企业推介了自己的新材料技术专利,并与其中三四家企业的需求成功对接。更令他高兴的是,导师在该项目的价值得到认可后,也同意他兼顾科研和创业,支持他正大光明地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产业所需的技术攻关。
“大学科技园与大学是近邻,到底该如何助力更多师生走好科研转化路?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求解的问题。”上海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志浩说,在大学,不少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绝大多数时候都需要匹配专业的“合伙人”。
以张佳星的项目为例。这项脱胎于实验室、未经市场验证的新技术,究竟有没有市场价值?如何找到应用场景?又能和哪些产业的需求匹配?最初,仅凭本人一腔热情,所谓的“转化”只能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当环上大科技园成为创业“合伙人”后,在多位项目经理、投资人和产业导师的帮助下,张佳星一路完成了项目的市场评测、概念验证、竞品分析、创办企业等全周期环节。
对教授和学生项目一视同仁
随着张佳星的故事在环上大科技园传开,更多业内人士开始思考:对青年学生来说,毕业后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投身“从0到1”基础科研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将选择就业市场,进入产业界工作,甚至转向和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工作。
“通过科创项目,帮助更多青年学子提前起步,接触、了解产业和市场对新科技的需求和痛点,这对他们今后无论创业还是就业,都有积极影响。”在潘志浩看来,比起一般的科创园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就在于,既拥有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成果和大量有理想的青年人才,又同时汇聚各大产业资源。
在环上大科技园0号基地的地下一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三四十个免费工位几乎座无虚席,园区的办公室也已全部租满。在这里,一批来自大学的科创团队和初创企业已经入驻,其中不少都是由青年科研人员主导或技术入股。
环上大科技园也在不断探索,并鼓励更多大学里的青年人才加入“从1到10”的创新,从而让更多有实力也有热情的年轻学子发挥专业所长,成就一场“双赢”。
(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