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劳模黄宝妹的传奇人生:技能让自己走得更远(下篇)
在去年7月举行的世界技能博物馆首批展品交接仪式上,黄宝妹、上海纺织博物馆提供的《黄宝妹》影片十分抢眼。作为从坐落于杨浦滨江的上海国棉十七厂走出来的一代传奇技能人物,黄宝妹对技能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对世界技能博物馆充满了期待。
技能究竟能让人走多远?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89岁黄宝妹的经历或许能给这个问题带来一些启示。上一期黄宝妹从童工到劳模的经历令人深感敬佩,本期就让我们继续深入黄宝妹的别样人生。
(续接上篇)
从文盲到大学生
也是这种顶真的性格,让她从一个目不识丁的童工,最后成了大学生。
进厂时还是文盲的黄宝妹,后来进了厂办的业余学校,得到了读书机会,“刚进工厂,我一个字不认识,后来还是通过学唱歌认了超过20个字,考上了夜校的小学3年级。只要有空,我就用来学习--上班前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下班后的时间,后来考了90分以上,跳级到5年级,然后又跳级到初二。”
之后,她又进了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简称“华纺”)开办的“干部特别班”。“我的基础实在太差了,对我来说,课程实在太难了,一开始老师上课的笔记都来不及记。但我下定决心,既然来学习了,就要学好。别人读一遍,我就读2遍3遍,晚上也比别人睡得晚,星期天也不回家,就在学校补课、学习。”
后来第一年学业考试,30个人淘汰11个人,黄宝妹通过了,她也是班级里工人唯一留下来继续攻读的大学生,并在2年后取得了毕业证书。
“读书这么难的事情我都坚持下来了,我觉得任何事,只要认真坚持,总会有结果的。”在黄宝妹看来,知识也让她学习技能更得心应手了。
影片女主角
技能让黄宝妹当上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也让她有了读大学的机会,这些都是黄宝妹开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最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还去演电影了。为了用镜头留住全国劳模的真人真事,1958年,谢晋导演和摄制组来到了国棉十七厂,拍摄黄宝妹的故事,并决定让她“自己演自己”。
“当时有种说法,说摄像机要吸血的,我还问谢晋导演会不会。”62年过去了,如今,黄宝妹能笑着回忆这一切了,但当时她紧张得不得了,“第一天拍大扫除,连走路都不会了,一个镜头连拍了8次,一想到浪费那么多胶卷,心里就特别不好受,我这个人最看不得浪费了。”
好在导演和蔼可亲,耐心开导她,黄宝妹对镜头也慢慢习惯了起来,电影顺利拍完。电影公映后,大家都夸黄宝妹演得好,甚至还有人提议她“弃工从影”。
黄宝妹回忆称,当时电影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在北京放映,周恩来总理请电影主要演员吃饭“,我就和周总理坐在一起,当时文化部有人向周总理提议,说我演得好,可以让我改行拍片。”
黄宝妹一听一下紧张了,马上说,“我不行的,拍电影连路都走不好。”黄宝妹心里清楚,她不是专业演员,导演对她要求不高,“要是做专业演员,要求就不一样了,连跑龙套都轮不到。”
黄宝妹一直相信“专业精神”,而她的专业领域就在车间。为此,她也放弃了当厂干部的机会。
1957年,黄宝妹被调任厂工会副主席,“我实在不喜欢坐办公室,觉得自己有技术,但在办公室就浪费掉了,就要求调回车间了。”
就这样,黄宝妹一直在车间工作到1986年55岁退休前夕,她觉得很满足,“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工作。”
黄宝妹很喜欢这样两句话--“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觉得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最重要的,这样你才会认真,才会去钻研,想尽办法提高技能。”这也正是这位技能“老法师”想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年轻观众说的。
“我以前工作的上海国棉十七厂也在杨浦滨江,现在改成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我经常会去那里走走,看看老厂房的新面貌、滨江的新姿态,要改建成博物馆的永安栈房离得不远,等明年9月博物馆开馆了,我一定要去看看。”黄宝妹也期待着坐落在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开馆。 文/徐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