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勇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
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满了浓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人社局第一时间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以“第一议题”方式专题学习传达,全市人社系统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三会一课”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排头兵的姿态和担当,全力以赴将学习成效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实效,努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作出新贡献。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勇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对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全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市场机制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要素的关键,而政府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破解供需不匹配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优势互补、缺一不可。只有“有形手”牵起“无形手”,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良性互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就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二是保重点群体和健全面上体制机制的关系。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牵一发动全身,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既聚焦重点,以更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又立足大局,紧盯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持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以面上的不断创新推动重点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实现重点保障与整体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是促就业保民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的经济脉搏。优质的人力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保障,而促就业保民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这要求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必须更加积极地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促就业保民生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力促就业进一步提质扩容,形成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结合上海实际,勇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一方面要着眼当前,在发展中更好满足民生所盼、市场所需,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探索形成更多打基础、固根本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将在人社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重点、攻坚克难,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是统筹设计相关制度,着力健全促进就业工作体制。大力实施《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市、区两级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稳就业指标纳入全市党政机关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推动形成全市促进就业“一盘棋”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更好承担起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责任,不断释放稳就业的溢出效应。二是紧盯重点群体需求,全力推动就业服务质效齐增。深入实施“乐业上海优+”行动,集成推出系列招聘、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乐业地图、劳动维权、宜居宜业等一揽子政策服务举措,大力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助力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乐业在上海、成就新未来。常态化开展“人人乐业”专项行动,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打造一批规范化又各具特色的线下零工市场,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全国试点。三是以供需匹配为重点,创新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的要求,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城市保障需求,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贯通、多方参与的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新方案,深化“12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推动“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落地,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力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基层队伍整合,深化监察仲裁“一口受理”改革,做实“劳动维权+就业帮扶”闭环,努力以人社一域之稳,确保全局之安。奋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稳增长,更好激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就业、服务人才、推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人社部授权上海建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为契机,深入开展就业理论、实践相关前沿研究,力促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组织人事报)
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满了浓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人社局第一时间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以“第一议题”方式专题学习传达,全市人社系统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三会一课”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排头兵的姿态和担当,全力以赴将学习成效转化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实效,努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稳就业促就业工作作出新贡献。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勇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对新时代做好就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全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市场机制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要素的关键,而政府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破解供需不匹配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优势互补、缺一不可。只有“有形手”牵起“无形手”,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良性互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就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二是保重点群体和健全面上体制机制的关系。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牵一发动全身,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问题,既聚焦重点,以更大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又立足大局,紧盯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持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以面上的不断创新推动重点问题迎刃而解,真正实现重点保障与整体推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是促就业保民生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的经济脉搏。优质的人力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保障,而促就业保民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这要求我们在各方面工作中,必须更加积极地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把促就业保民生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力促就业进一步提质扩容,形成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结合上海实际,勇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一方面要着眼当前,在发展中更好满足民生所盼、市场所需,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探索形成更多打基础、固根本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将在人社部的指导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重点、攻坚克难,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是统筹设计相关制度,着力健全促进就业工作体制。大力实施《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市、区两级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稳就业指标纳入全市党政机关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推动形成全市促进就业“一盘棋”的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发挥上海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更好承担起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责任,不断释放稳就业的溢出效应。二是紧盯重点群体需求,全力推动就业服务质效齐增。深入实施“乐业上海优+”行动,集成推出系列招聘、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乐业地图、劳动维权、宜居宜业等一揽子政策服务举措,大力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助力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乐业在上海、成就新未来。常态化开展“人人乐业”专项行动,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打造一批规范化又各具特色的线下零工市场,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全国试点。三是以供需匹配为重点,创新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的要求,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城市保障需求,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贯通、多方参与的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新方案,深化“12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推动“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落地,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有力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劳动关系源头治理,扎实推进基层队伍整合,深化监察仲裁“一口受理”改革,做实“劳动维权+就业帮扶”闭环,努力以人社一域之稳,确保全局之安。奋力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稳增长,更好激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就业、服务人才、推动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人社部授权上海建立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区域中心为契机,深入开展就业理论、实践相关前沿研究,力促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