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互联网内容创作者 距离评“高级”有多远?
7月15日,《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正式发布。九条举措针对生态建设、人才培育、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被称为针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沪九条”。
以此为标志,这个曾经更多地被归为灵活就业、副业甚至不务正业的“工种”,越发呈现出清晰的职业轨道。“沪九条”指出,要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支持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备案成为职业技能评价机构,面向各类创作者开展技能评价;鼓励创作者参加全媒体运营师等职业技能认定;探索将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开展技能评价、探索职称评审,互联网内容创作正在构建成熟的评价体系。当这份“新职业”持续配套完善,上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离所谓的评“高级”,还有多远?
“全媒体运营师”将正式开展评价
上海不是刚开始做这件事,国家有关部门也早已着眼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
早在2020年,人社部将“全媒体运营师”列为新职业。2023年,国家发布的“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标准将其定义为: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等工作的人员,涵盖创意策划、视听运营等5个职业方向。毫无疑问,这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工作十分契合。
国家职业标准出台时间并不长,相关技能评价的资源供给也正在逐步扩大。在上海,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最早备案设立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机构,成为全市首家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全媒体运营师技能评价的评价机构。
今年2月,上海市人社部门进一步扩大评价资源供给,遴选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备案成为社会评价机构,将面向社会各类劳动者开展全媒体运营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不少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个人都在关注全媒体运营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目前,两家社会化评价机构都将于近期完成筹备工作,正式开展评价。届时,年满16周岁且符合全媒体运营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的申报条件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均可向社会评价机构申请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