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星空》:“姑苏绣郎”张雪针尖上的苏绣宇宙(上篇)
在去年7月世界技能博物馆首批展品交接仪式上,有一件现代感十足的刺绣作品--《星空》。这件曾获江苏省艺博奖金奖的苏绣作品,是薛氏刺绣第四代传人--张雪的作品。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张雪不是“绣娘”,而是一位“绣郎”。
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自称“姑苏绣郎”,拥有22万多粉丝,是绣技网红。
刺绣曾被称为“女红”,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依然带有明显的性别标签。即使在张雪的家乡、苏绣发源地之一--苏州镇湖,张雪也是当地唯一的“绣郎”。
这个“唯一”当得并不容易。
“这几年中国传统技艺越来越受重视,苏绣大师们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但我上初中时,5000元赞助费还是问亲戚借的。那时,我外婆、妈妈经常绣到深夜,很辛苦但赚不到什么钱。”
直到张雪2011年大学毕业,镇湖人的普遍观念还是“刺绣没前途”,再加上当地都是“绣娘”,当这位大学生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绣郎”时,遭遇的不理解可想而知。
“当时最大的阻力还是观念上的。因为读了这么多年书,最后竟然回来干女人干的刺绣,许多人都不理解……”张雪说,有些人说话还特别刺耳,“虽然不至于让我打退堂鼓,但听了心里是真不好受。”
那为什么下定决心要当一名“绣郎”呢?
张雪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近乎本能地喜欢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精细”是苏绣的特点。“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唐代诗人罗隐曾对绣娘的技艺如此描述。2006年,苏绣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雪的家乡就在苏绣最负盛名的苏州镇湖,本人则生于刺绣世家。母亲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金娣,作为薛氏刺绣第三代传人,薛金娣的作品曾被送到法国卢浮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展出。
可以说,张雪是在苏绣技艺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的,成长中充满了苏绣的印记。
以前,大人在家刺绣赶工赚钱,孩子总会帮着分线、穿针。即使长辈不刻意传授培养,孩子渐渐地也会掌握一些苏绣的基本功。“我也一样,就坐在绷架对面,一边给大人分线、穿针,一边听大人给我讲故事。”张雪称,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温馨的童年回忆。
9岁那年,对刺绣深感兴趣的张雪还偷偷绣过母亲没绣完的绣品,虽然一眼就能看出差别,但丝路和走线竟有模有样。当时,母亲还小小惋惜了一下:“要是女孩子,还真合适培养做刺绣了。”
刺绣技艺“传女不传男”是镇湖人的老传统,所以,薛金娣怀孕后曾盼着能生个女儿,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张雪”,是夫妻两姓氏的谐音组合。没想到,生下个男娃娃,名字没有改,但让孩子继承自己衣钵的心是没了。
这个男孩功课不错,即使没有继承家族的苏绣技艺,看来也不用发愁前途。高中毕业后,张雪顺利考入南京财经大学。
张雪说,考大学时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随大流地读了热门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毕业时在南京找到了一份期货金融的工作,还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但我内心是犹豫的,因为对这个专业其实并不喜欢。”他喜欢的是文学与艺术,“读初中、高中时,我最好的科目就是语文,进了大学,参加的唯一一个社团就是文学社,我一直很喜欢文学和艺术。”
随着大学毕业,到了需要确立自己职业方向的十字路口,一个念头在张雪心中越来越清晰:既然自己喜欢文学艺术,也喜欢静一些的东西,从事刺绣行业是否也未尝不可呢?
一趟回乡之旅,帮助张雪下了当绣郎的决心。
镇湖曾有八千绣娘之说,但张雪发现,在专业从事苏绣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母亲这样年纪的长辈了,35岁以下的不到50人。不仅如此,在家乡看到的苏绣作品也毫无年轻气息,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我觉得这些对于苏绣的传承发扬都是问题,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未完待续)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