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普通岗位也能成就“大国工匠”

“普通岗位也能成就大国工匠。”1997年出生的杨山巍,他的经历或许能从一个剖面充分诠释“高质量就业”--这位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金牌获得者,毕业后先在母校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培养更多后备技能人才,后又进入上汽集团当技师,以高技能带动行业水平提升,促进产业发展。其间,他破格在上海落了户,薪资待遇也提高了,获得感和职业驱动力更强了。

以高质量就业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天的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有专门一节聚焦“强化技能培训助推高质量就业”。

何谓“高质量就业”?

市人大代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认为,起码包含三层涵义: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是充分就业,即就业年龄段人口的就业比重高;高质量就业需要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并作为“景气指标”之一反映经济繁荣程度;高质量就业更要求广大普通劳动者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技能上不断进阶,最终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实现体面劳动和高品质生活。

制定“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高目标

去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6%,超过80%的毕业生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其中包括六成以上的非沪籍学生。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看来,这是本市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缩影:“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

赵永峰介绍,本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努力为全国稳就业作贡献。去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57万多个,“十三五”时期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万个。截至去年底,全市正规就业1030万多人员中,530多万是非上海户籍;全市320多万灵活就业人员中,280多万为非上海户籍人员。尤其疫情发生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率先出台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全年共对176万余人开展了线上线下职业培训,对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上海要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赵永峰表示,这是一个“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高目标:“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窗口,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争取超额完成任务。”

不断完善“互认”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

多年来,上海积极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力吸引海内外人才和海外留学生来沪创业发展,促进上海创新驱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者的充分流动,需要构建起“互认”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市人大代表、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孙兴旺介绍,按照国家人社部统一部署,上海于2019年起建立并逐步推行以市场为主体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采取“谁用人、谁考核、谁发证、谁负责”,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向政府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并结合企业岗位实际制定评价方案,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认定,形成证书“互认”,促进人才流通。

随着新业态不断萌发,上海积极向国家提供新职业建议,承担相关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并申请先行先试开展技能评价。比如,在去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中,面向3D打印技术领域的“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就是由上海曼恒数字技术公司首先提出的新职业。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上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该公司编制该职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评审通过后即可开展技能等级认定。

大幅提高劳动者技能,深化产教融合、以赛促练

在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明确提出要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培训2万名家政持证上门服务人员,支持培养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等。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就业、服务发展,让有技能、高素质的学生能够跟上时代,拥有美好未来,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好发展。”叶银忠表示,近年来技能人才的薪资增长速度高于平均数,“十四五”时期,以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能级:学生与企业的关联已不仅限于实习,而是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形成校企合作教材,联手开展科研项目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全校40多个专业已与380多家企业合作,未来将引入更多龙头企业。

今年上海还将积极筹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赵永峰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本市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从市赛、国赛到世赛接轨联通的技能竞赛体系,以赛促练、以练促教,全面提高上海技能人才水平,推动上海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