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晴燕:沉下心来,让技能点亮人生

当一名老人出现皮肤病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普通子女应该会带着老人去医院,配了形形色色的药膏回来涂抹,然后发现效果并不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则会告诉你:重点不在于涂什么药,而是做好老人的清洁护理、改善饮食,有时候,也许帮老人勤翻身的效果比涂药膏好。

施晴燕就是这样一名护理专家。她经验丰富、细心体贴、专业能力过硬,靠的不仅仅是理论丰富,更是在岗位上坚守30年的踏实认真。

纠结

施晴燕19岁时被分配到位于崇明区的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一做就是13年。二福院的工作是照料孤残儿童,虽然有些孩子智力有障碍,但照料起来还算轻松,只要照顾好孩子们的起居,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就可以了。施晴燕还会用心地给他们多一点心灵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2003年,施晴燕被调到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这里,她面对的不再是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儿童,而是一群卧病在床的老人,工作强度和难度指数级飙升。

照顾老人的难点体现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

身体上,不少老人患有诸如中风类的基础疾病,行动受限,施晴燕要帮他们翻身、洗澡、做护理,甚至还要抱他们下床,最重的老人有80公斤!这不仅需要有足够的体力,还要掌握技巧保护老人的四肢,不能让老人感觉不舒服。

心理上,施晴燕面对的是一群感情丰富、脾性多样、要求复杂的老人,怎样灵活应对也是令人头疼的事。有些老人喜欢节奏慢一点,施晴燕就得慢慢帮他做护理,有些老人会比较急躁,她也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速度。

在现实困境压力下,施晴燕开始了心理斗争--她可以只完成基本的护理工作,不必考虑多样化、个性化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这样按部就班地工作不会那么累,但自己心里这关却又过不去。

感动

在施晴燕内心纠结的同时,平素被照料的老人们渐渐地把她视为己出。

施晴燕请了一天假回来,老人拉着她感慨:“小施啊!你昨天没来啊!”施晴燕哭笑不得,她才一天没来而已,老人摇了摇头:“你不知道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施晴燕顿时热泪盈眶。

还有一次,一位阿婆住院了,施晴燕忙碌了一天后还是不放心,辗转来到病房探望。走到老人床旁发现已经沉睡,正想离去,听见邻床病人细语道:“你是小施吗?”施晴燕有些诧异,她怎么会认识自己?原来,住院的阿婆醒着的时候只要听见外面有讲话声就会呼唤施晴燕的名字,有时睡梦中也会梦呓,这才让邻床的病人记忆深刻。说话间,阿婆醒了过来,紧紧拉住施晴燕的手道:“小施你终于来了呀,可不能不要我,我想跟你回家,好吗?”看着阿婆一脸期待的表情,施晴燕鼻子一酸,两行清泪漱漱而下。

施晴燕明白了,自己的付出老人们都看在眼里。她的工作不仅有价值,而且意义非凡,她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成为众多老人的女儿了。既然如此,她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在坚定了内心的选择后,施晴燕凭借着自己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关怀,逐渐成长为护理人员里的中流砥柱,成为一名工匠型的职业养老人。迄今为止,她拿过的奖项有:上海市“双十佳”养老服务明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技术能手、2021年上海民政工匠等。

专业

施晴燕坦言,老年护理技能比赛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了。譬如技能项目之一的鼻饲,以前只需要来到老人床边,简单自我介绍后完成操作即可,5分钟可能就结束了。现在,同样的项目却给了20分钟的时间。

多出来的时间需要做什么?需要参赛选手主动观察老人,和老人沟通,从而了解老人的身心情况和个人需求。在操作时,需要为老人讲解每一个步骤的功效和作用,还要相应记录。必须让老人感受到人性的关怀,才算是完成了护理工作,这就要求参赛者掌握老年学、护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案例分析等诸多学科知识。当简单的护理操作泛化成“大护理”的概念,其专业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顿时得到了验证。

如今,护理工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施晴燕一直强调“未雨绸缪”一词,她希望年轻人“能跟上来”,因为护理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案例的累积。为了发挥“传帮带”作用,施晴燕开始带教徒弟,为单位培养岗位人才。

谈及工匠精神,施晴燕认为,掌握护理技能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沉下心来”。只有吃得了苦、乐意付出、甘坐冷板凳,才能让技能点亮人生,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