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生:蘑菇云下的初心记忆

在一朵朵壮观的蘑菇云下,有一群人坚守在漫天黄沙的戈壁滩里,书写着他们奋斗的青春。周茂生老先生,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眼神刚强坚毅,声音铿锵有力,穿着精神得体”,是这位古稀老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年岁已高的周老在谈起50年前的奋斗岁月时,仍是满怀着一腔爱国热血,话语中表达着他的坚定与自豪。

年少立志,投身国防

周茂生老先生于1946年出生,在上海徐汇中学就读6年。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让当时还在上高中的周老受到了万分鼓舞,在内心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立志以后从事国防尖端工作,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出一份贡献。1965年,在校领导以及家人的动员下,周老考入当时最好的专攻国防尖端的部队院校--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部队生涯。

1970年,大学毕业,面临工作分配。由于周老在大学期间的成绩优异,领导向他提起是否愿意到新疆部队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对于具体的工作内容却只字不提,只说到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兴趣使然,周老当时就想立即同意,但是家庭的因素又令他有些犹豫。家中大哥赴东北、二哥赴江西,父母年岁已大,内心盼望着有子女能陪伴身边,所以一直希望周老能够留在上海。然而,当周老的母亲听闻了这个情况,即使有再多的伤心与不舍,仍坚定地支持周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临走前,母亲对他说:“希望你到了那边好好工作,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自此,周老成为了学校从几百名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出的五人之一,踏上了前往新疆罗布泊的征程。到达罗布泊,周老才真正了解到,他即将投身到一项国家的重要任务--核试验事业。

带着这样的期望与使命,周老来到了新疆马兰核试验训练基地,在这里,他挥洒了汗水、倾注了心血,将15年的青春时光无私献给了祖国。

条件困苦,决心坚定

初到罗布泊这个无人区,周老这样形容生活环境:“这里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罗布泊的条件艰苦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首先,这里昼夜温差极大,晚上低至零下,白天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竟能让煤炭在太阳光的折射下发生自燃。其次,食物资源稀缺匮乏,水贵如油,更不要说新鲜的蔬菜了,每天几乎都是靠罐头食品填饱肚子,甚至有时会伴着满嘴的沙子。新疆特有的风沙天气也使他们面临着特殊的挑战。一次风沙突袭,飓风中的沙砾将暴露在外的车从原本的军绿色磨成了铁锈红,对人的生存更是极具威胁。起初,他们驻扎在帐篷中,慢慢地,他们开始将住宿改造升级,大体埋入地下,形成了他们口中所称“地窝铺”,以此更好地抵御阵阵风沙。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周老与战友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潜心研究核弹。周老还笑着谈到他们的文艺生活,在冬天飘着雪花的营地中,大家穿着大皮帽、大皮衣、大头鞋,拥在一起观赏老电影,也是一份独特的回忆。

在道路尚未开发的罗布泊,交通不便也是一大难题,从红山前往试验基地的路蜿蜒在戈壁滩上,曲折又颠簸。当时部队里都驾驶着苏联的嘎斯汽车,人坐在大箱板上,和庞大的仪器设备挤在一起。有一次周老在执行连队任务时,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路面上,突然一个较大的颠簸使得设备被高高弹起,硬生生地压在了周老的脚上。当时周老只感觉脚被压麻了,却还是一心想着完成任务。同行的战友连忙将他送至最近的546医院,经诊断脚趾粉碎性骨折,截去了两个脚趾,落下了终身残疾。

任务艰辛,勇闯困境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之外,另一大困难即核试验研究的任务之艰巨。谈起核试验研究,周老的眼神散发出坚定而又自信的光芒。他向我们介绍,新疆基地所研究的是“两弹一星”中的“核弹”,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约2万吨TNT,而另一种核弹--氢弹的威力约为200-300万吨TNT,是原子弹威力的100多倍,它爆炸所产生的破坏力及核辐射强度简直不堪设想。一次氢弹爆炸的试验,将存放设备、仪器的工棚顶部整个掀翻,作为研究人员,周老及他的战友们则想着立刻去抢救设备、检查破坏程度。众所周知,核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及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极大,短期内不能进入爆炸区。然而,在深知其危害的情况下,氢弹爆炸的第二天,周老仍在研究所副所长的带领下,一头冲进现场,快速查看仪器设备的破坏程度,便迅速撤离。短短的十分钟,给周老带来的震撼却极大。整个核试验场区里仿佛一个真正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战场,飞机、大炮、坦克、房屋、桥梁等效应物都化为了废墟,上空还弥漫着青烟,现场一片狼藉。这样随时可能发生的惊心动魄,就是周老所致力于执行的核爆炸试验任务。

一朵朵磅礴壮观的蘑菇云背后凝聚着无数研究人员的心血与生命,核爆炸的试验使他们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一次机伞弹爆炸试验,飞机扔出原子弹后,降落伞并未打开,直接光弹垂落。从几千米的高空坠落,原子弹铀泄漏,同时失去了踪迹。在如此危急的境地中,防化兵仍不顾生命危险地去搜寻,确认位置后,该枚原子弹设计者邓稼先院士毅然决然地冲入严重铀泄漏区查看核弹情况,丝毫不畏惧核弹的威力,一心只为国家的国防建设作贡献。在这样的领导力量下,面对试验的失败,即使在可能受到核辐射强烈影响的环境下,周老仍勤勤恳恳地潜心研究、收集数据,为下一次的核爆做准备。周老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与使命,也正是周老与他的战友们不畏艰险的付出使我国在国防建设上迅速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与突破。

无私奉献,隐姓埋名

由于工作性质及内容的特殊性,周老不能将他“在哪里、做什么、做多长时间”告诉家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回想当初那段时光,周老回忆道:“有遗憾,但却是有意义的。”周老在试验基地的日子留下了两个遗憾,令他终身都难以忘怀。

其一,父母。为了祖国、为了事业,周老在父母生病时仍在新疆奋斗钻研,完成了祖国交予他的任务,却不能回家照顾父母。周老始终遗憾在父母病重期间没有好好地陪伴他们,没有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在“忠孝”面前,周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

其二,妻子。1975年他俩结婚,之后长期分居两地,当年的通信方式还是书信,周老每次写信的内容却仅仅只有半页纸,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信息都必须保密,所以他只能报平安,告诉妻子自己的生活很好、身体很好。从孩子的出生到成长,几乎都是妻子一个人独自承担,曾有一次夜里,妻子不慎从上铺摔落,受伤严重,却仍意识模糊地要去照顾孩子。妻子一人生活的艰辛,让周老感到惋惜和愧疚。所幸,周老回到上海后努力弥补那些年缺失的照顾和陪伴,还为妻子写了多首爱情诗,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迟来的浪漫。

周老总是坚定而又自豪地说出当时的精神与口号:“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他牺牲自己的小家,一腔热血奉献给国家,无怨无悔。

精神延续,志在强国

1984年,经过组织上的协调与安排,周老转业回到上海,进入了上海市人事局工作,这一待又是20多年。期间,周老轮转于专业干部处、人才开发教育处、人事仲裁处、人才流动管理处等多个部门,曾任上海市人事仲裁委员会主任及劳动仲裁委员会委员。就这样,周老一直辛勤工作至2006年,退休后又返聘多年,与人社局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正式退休后,周老并没有结束他的“奋斗生涯”,而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活跃在社区群众中。他应邀来到学校、企业,为新时代的党员、青年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作为“两弹一星”时期的亲历者,他口述的亲身经历更生动地向我们展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也更真实地将那一段时期的历史故事展现在当代人的眼前。周老告诉我们:“以前我们要做保密工作,现在我们要把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周老多次受到市、区、街道的表彰,被评为徐汇区最美退役军人。

“吾辈当自强,不负少年华。”回望过去的岁月和经历,周老感叹:“青春无悔!”而如今已迈入七旬的周老,仍没有停止为国奉献的脚步,他奔走于街道、学校、机关等等,不辞辛苦地将他与党、与国家的情感和故事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人,努力地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留存下来、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用自己的知识与力量,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尽自己应尽之责。

(文字:子桦摄影: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