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仙子”鲍丽丽:一片“叶子”,一个世界(上)

2010年世博会时,鲍丽丽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茶仙子”称号。从此,“茶仙子”就与鲍丽丽生命融为一体。

从大山、石板路、溪水、茶园、九华山,到世博会、进博会等众多国际外交场合;从15岁及笄之年的懵懵懂懂,到如今更添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出世与入世的跳跃中,在感悟自然与踏实钻研的过程中,鲍丽丽逐渐找到了“茶仙子”的内涵--弘扬中国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

“中国人无论在哪,只要有一杯茶,都是有滋味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一。通过一片叶子与世界对话,世界将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让更多人因茶得益。”鲍丽丽说。

如何理解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来听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上海世博会“茶仙子”鲍丽丽娓娓道来。

茶缘:寻找“茶心”的种子

问:最初是怎样接触到茶文化,又是为何爱上茶文化?

鲍丽丽:15岁那年,因机缘巧合,我被外公送上九华山禅寺,与另外15名孩子一起学习禅茶。坦白说,禅寺的生活的确有些枯燥,每天3时,我们就要起床做早课并练习泡茶。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孩子都耐不住寂寞,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到最后。

我仍记得刚上九华山时,对于茶的认知还停留在“苦涩”上。有一次,老师从紫砂壶中倒出一杯九华佛茶让我们品鉴,那是我第一次闻到茶香,也是我第一次尝到茶的清甜。我深深爱上这股味道,也深深爱上茶文化。

问:学茶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鲍丽丽:是找到那颗“茶心”。九华山学茶时,老师让我用老式的烧水壶练习茶艺中的“凤凰三点头”。所谓“凤凰三点头”,即通过水的力量冲击茶叶,让茶叶和水尽快融合,这样泡出来的才是清香的茶汤。因为形似“三鞠躬”,所以“凤凰三点头”也被视为一种茶的礼仪。

那段时间,大雪封山,瘦小的我提着重重的水壶一次又一次地向热水瓶里倒水,却一次又一次地将水洒出。厚厚的积雪遇热水融化,练到最后,都能看到地板。老师告诉我,茶艺讲究“茶、人、器”三者合一,需从容安静,循序渐进。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从半壶水练起,直至最后,再无半点洒出。

15岁的年纪,我也会觉得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会故意苛求我,只是凭着一股热爱和一份单纯反复练习。长大后,当我看过繁华世界,我才意识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我种下一颗纯净的“茶心”。只有拿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才能够泡好一杯茶。

“茶仙子”:做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使者

问:2010年世博会时,你是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也是“上海欢迎你”海报人物,用“一片叶子”迎接67位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并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授予“茶仙子”称号。“茶仙子”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对你而言是一种压力吗?

鲍丽丽:“茶”是我安身立命的行当;“仙”是中国人概念中最美好的意境;“子”是诸子百家,是传统文化。很幸运,茶选择了我,让我成为一个小小的“茶仙子”。

刚被授予“茶仙子”称号时,我是有点骄傲的。有一次,一个亲戚让我品鉴一种茶。当时,我看那种茶的样子酷似“梅干菜”,就断言其品质欠佳。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大红袍。这段经历让我迅速冷静下来,回到原点和初心,踏踏实实学习茶的知识。我花了5年时间,走遍中国139座没有被人工“驯服”的古茶山,走访68位制茶非遗传承人,茶的发展脉络渐渐在我脑海中铺开。唯有如此,我才能真正担得起“茶仙子”这个称号,才敢做茶文化的传承、创新再传播。

问:茶的发展脉络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做中国茶文化的创新传播?

鲍丽丽:根据我的研究,中国茶有三大文明体系,即自然、技艺、演绎。我将这三大文明形成《醒悟》《态度》《静雅》三本书,并获得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醒悟”,是自然给我的真实感悟。当我踏足在云南边陲原始森林探访古茶山时,那里生态环境和人们纯真的笑容,以及古茶树芽头天然生命力,带给我的正是醒悟。

“态度”,是人的技艺。一片又苦又涩的叶子,如何变成千变万化的香和味?正是人的态度决定茶的命运。

“静雅”,是演绎的状态。一片叶子把我们带入更广泛的文化艺术范畴,端起的是诗,放下的是画。以席为经,以器为纬,走进茶心,自成天地。

茶艺是一种技能,技能传承不单单需要传播,更需要教育。因此,我一方面利用各种舞台的机会传播中国茶文化与茶艺,推动茶文化走出国门;另一方面,开办文化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课程、新媒体产品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进茶的世界。

(来源: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