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与传承--画师曹秀文(上): “听说我要去北京领奖,几乎整个村庄都轰动了”

曹秀文盯着墙上的照片,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我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形象画下来?”

“我想试试看!”

上世纪70年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稀缺,曹秀文也不例外。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收音机,她就把自己的照片挂在墙上,每天劳动回来后就会看到自己的照片。

那张照片是曹秀文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一张留影。

1975年,从高中毕业的曹秀文为村里生产队画起了墙头画,同时她还做着生产队卫生员的工作。“就像现在医院的护士一样,我负责打针送药,还采草药。”曹秀文说。她因此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成为受到表彰的“采药姑娘。”

利用业余时间,曹秀文耗时近半年完成了这幅《采药姑娘》,这也是她的第一幅风格较为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而这幅画也为她的艺术道路打开了一扇窗--1978年,《采药姑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该作品获得全国农民画展一等奖。

那次去北京领奖的经历,让曹秀文记忆犹新。“听说我要去北京领奖,几乎整个村庄都轰动了,我妈妈娘家在浙江,他们家的

亲戚也都赶了过来。”曹秀文回忆起了当时的画面,“我们生产队也敲锣打鼓地来了。”

当时枫泾镇对曹秀文来说都是很远的地方,走路要一个半小时。“走到村口,有很大一条江,需要摆渡过去,遇到大风还要更久些。”但那天,曹秀文记得是生产队为她摇船过去的。当时中洪村水路密布的景象,也成为了曹秀文创作农民画的重要素材。

曹秀文是谁呢?

画家梦的开端:“偷偷”为小鸭子捏泥塑

1956年,曹秀文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县枫泾镇中洪村的一个农户家庭。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有限,父母连让她上学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为她的“画家之梦”奠基铺路。

在她12岁时,家里年长十岁的哥哥已在生产队担任队长,她也因此获得了在生产队放鸭子、割草养猪的机会。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搭一个简易帐篷,鸭子放到哪里,她就睡在哪里。

日复一日。有一天,曹秀文突然观察到鸭子们吃饱以后的状态:有的在理羽毛,有的在戏水,有的两两相依好似谈情说爱……她在脑海中播放着这些画面,“但又觉得手痒痒,想把它们画下来”。

但池塘边没有笔和纸,曹秀文想出了一个办法--“地里的泥巴不要钱”,她挖来了附近的泥巴,像搓面粉似地捏起了各种形态的鸭子。“我想,把它烧一下应该会硬一些。”接着,她又在水沟边打了一个土灶,柴火就从家里拿来,连续烧了好几次,“最后出炉的鸭子泥塑果然变得很硬,像砖一样。”

曹秀文觉得还缺些什么,“应该上些颜色”,于是她从田间地头摘来一些杂草与花瓣,用挤压后产生的汁液做起了染料,母亲杀鹅时剥落的鹅毛,成为了她的染色画笔。然而,此事被母亲知道后,她也为之受到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数落。

“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次‘创作’。”曹秀文回忆说。

(未完待续)(采写:解放日报乔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