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一把锁,看“木工状元”秀绝活!(下篇)
一扇知行窗,一把鲁班锁--中建五局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这两件展品,均出自“木工状元”、中建五局装饰幕墙有限公司员工翟筛红之手。(续接上篇)
选择制作鲁班锁捐赠给博物馆,则是为了向“能工巧匠”代表人物鲁班致敬,希望鲁班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
“鲁班是我们木工的‘老祖宗’,制作鲁班锁捐赠给博物馆,是希望我们的后人能记住鲁班,传承鲁班精神,弘扬鲁班技艺。”翟筛红表示。
鲁班锁拆装是个技术活,制作更是技能值满满。
“鲁班锁的样式很多,我用3根木料、6根木料、12根木料都做过鲁班锁。捐赠给博物馆的这个鲁班锁用了12根木料。”
虽然样式各异,但鲁班锁有一个共同点,即依靠中心凹凸错落的榫卯结构,让每一个部分互相咬合,形成不用钉连、不用胶粘的自锁结构。
“鲁班锁看似简单,但制作要求很高:材料一定要标准,做工一定要精细,尺寸稍有偏差,就容易卡死。”
在翟筛红看来,无论是知行窗,还是鲁班锁,都绝佳表现了精细木工的技能核心:精度要高,细节要经得起推敲。
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收获“木工状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翟筛红凭借的正是这样一种求“精细”的工匠精神。
1985年,16岁的翟筛红开始跟人学做木工。“学好徒弟,饿死师傅”,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说法,师傅只教了他刨料、锯料、打眼等简单的基本功,2年后出师,开始到外面闯荡的时候,翟筛红还不会做整件的活儿,用他的话来说,“连个木凳子都不会做”。
不过,两年认真的学徒生涯也为翟筛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深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翟筛红从家乡江苏来到上海,准备边干边学。
1年后离开上海时,翟筛红已是个拥有“好口碑”的木匠师傅了。
“后来到了无锡也是这样,只要进了小区给人家干活,基本在这个小区就不愁大半年没活干。”
快30岁的时候,经朋友介绍,翟筛红为一个仿古建筑工程项目干活,一下迷上了古建筑。
美丽的飞檐翘角,不靠钉子,不靠胶水,只靠打眼开榫,木料与木料间就严丝合缝地连接在一起。
古建筑中蕴含的巧思与精细之美,深深打动了翟筛红。他深深叹服制作出这一切的能工巧匠,并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一员。
1995年,翟筛红进了中建五局装饰幕墙有限公司,这位农民工出身的员工不久便引起了当时公司总经理都云树的注意,因为这个小伙子不仅干活特别认真,而且还非常热爱学习。
都云树家里有一本《营造法原》,繁体方言排版,大部分本科生都读不下去,但初中毕业的翟筛红居然结合操作实际与连蒙带猜的把它啃完了。
除了苦练手艺、研读经典,翟筛红还爱上了观摩,在古建筑、庙宇楼台之间流连忘返……
在翟筛红看来,做精细木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普通的木料成为那么漂亮、精妙的作品,从无到有,很有成就感。
“可惜,现在做精细木工的匠人越来越少,一来,这门手艺上手慢,二来,用上精细木工的地方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所以,我特别希望能有年轻人能喜欢这门技能,传承这门技能。”翟筛红说。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