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闽南风情,这幅作品自带海洋味道

1993年,福建省漳浦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细腻纤巧的排剪技法、充满闽南风情的表现主题,独具特色的漳浦剪纸,今后你也能在世界技能博物馆里欣赏到……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剪纸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纸”创造出的“万千世界”,能让我们看见一方土地的风俗人情和生活情趣。

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展品的路上,我们已经屡次通过剪纸感受到了三晋文化的魅力。而今天,一幅名为《海丝风域》的漳浦剪纸作品,将把我们带入神秘又浪漫的中国海洋文化世界。

这幅长70厘米、宽70厘米的剪纸作品由漳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芳芳创作,表现的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浔埔女在当地妈祖纪念活动的庆典上盛装跳舞的情景,这也是曾芳芳的代表性剪纸作品。

生于海、长于海、天天与水打交道,又常年头戴鲜花、信仰海上女神妈祖的浔埔女给曾在福建泉州一所学校任教的曾芳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她在创作《海丝风域》时,将海浪和鲜花作为主要的元素融入其中。

“福建有三大渔女,惠安女、湄洲女、浔埔女,我这幅作品是以生活在福建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浔埔村的浔埔女为主角创作的。浔埔女通常身着大锯衫、阔腿裤,但最特别的是她们的头饰”,曾芳芳介绍道,“浔埔女将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插在头发上,叫做‘簪花围’,远远看去,满头都是鲜花,当你走过她们身边,还会留下一片清香。”

当提到作品中浔埔女“手舞足蹈”的原因时,曾芳芳表示,这是因为她们在参加当地的妈祖庆典。据了解,妈祖是福建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浔埔,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日都有盛大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当天,全村的男女老少将组成“巡香”队伍。“妈祖游街,是为了保佑各家各户平平安安,大家都会盛装出席,载歌载舞迎接妈祖到来。”

此外,曾芳芳也想通过一个“舞蹈”的形象,展示中国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事实上,浔埔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比如德化陶瓷,当时都是通过泉州港运送的。舞者起舞,也有‘繁华’之意,讴歌了璀璨的中国海洋文明。”

《海丝风域》独特的画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福建浔埔文化之门,而背后的漳浦剪纸技艺,同样也别具特色。

漳浦剪纸以构图丰满匀称、对称平衡,线条连贯简练、连接自然、细腻雅致著称,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具有强烈的工艺装饰效果。

“虽然漳浦剪纸技艺也是从北方传承过来的,但融合了我们当地的民俗特色之后,成了和北方剪纸有较大差别的‘后起之秀’。”曾芳芳认为,排剪技法的运用,最充分体现了漳浦剪纸的特色,“排剪技法其实就是剪纸中的锯齿纹,以前的老花姆用闽南语说出来就是排剪。漳浦剪纸就是在锯齿纹的基础上细而又细,最终这种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对表现羽毛、花瓣等事物丝丝入扣,也成了漳浦剪纸的一大特色。在《海丝风域》中,鲜花和海浪的造型都运用了排剪的技法。”

据了解,漳浦剪纸好手能在一毫一厘的纸张上,剪出18根这样的纹样。

独特的创作题材加上独特的技艺,让曾芳芳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全国的关注:2020年9月,曾芳芳凭借《海丝风域》在第三届福建省剪纸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第一名,被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同年12月,她带着“漳浦剪纸”登上“中华绝技”现场展演的舞台,并获得“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的美誉。

而对于自己从事剪纸行业的缘由,每每提起,曾芳芳都觉得“很偶然,但很庆幸”。

据介绍,虽然在漳浦长大的曾芳芳从小对剪纸耳濡目染,但真正开始拿起剪刀是在自己孩子出生后。

“当时孩子对剪纸很感兴趣,我就萌生了自己学一学,学成了可以陪孩子一起玩的想法。正好我知道邻居的姨妈陈秋日是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就去向邻居讨教。”

没想到这一学,让曾芳芳找到了自己特别热爱和想做的一件事,就一路坚持了下来。

正式学剪纸后,她师从陈秋日的徒弟--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淑蓉,本身就有设计基础再加上卢淑蓉的指导,她一步一步从剪老师的小稿,到独立创作作品,再到自己也成为一名剪纸教师。

如今,曾芳芳不仅能陪伴孩子一起剪纸,还成为了漳州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把自己剪纸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每年,她还开办“剪纸传习所”,将漳浦剪纸带进中小学、大学和社区。仅今年上半年,她就已经举办了近20次“剪纸传习”活动。

未来,曾芳芳一方面想创作富有文化内涵的剪纸作品,继续把剪纸的美种植在孩子们心中;另一方面,也想尝试将剪纸这项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相融合,和新时代产生共鸣,比如冰箱贴、杯垫、雨伞等文创产品。

“剪纸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希望未来看到我作品的孩子们,也能被它点亮。”抱着这样的期待,鲜活的渔女簪花、扑面而来的八闽海浪都被曾芳芳剪进了《海丝风域》,将在世界技能博物馆把这个惊喜带给更多青少年。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