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濒临失传!“编出来的瓷器”入驻技博馆(下)

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柴战柱让绞胎瓷重获新生,并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孔雀开屏》捐赠给技博馆。

(续接上期)

“像《孔雀开屏》用到的羽毛纹,光这个纹饰技法,就花了我差不多3年时间才试验成功。”在琢磨羽毛纹技法的那3年时间里,柴战柱经常忙到深夜,“到了半夜,我还在用橡皮泥试验,琢磨怎么个绞揉,怎么个拼接,怎么个贴合。”

完成一件绞胎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制作以及烧制。对于柴战柱来说,制作虽难,但还是难不过烧制。

绞胎瓷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瓷泥糅合制胎成形,不同的瓷泥,膨胀系数、收缩率也不同,所以烧制时极易造成开裂。

到2000年,柴战柱和徒弟们烧了差不多百来窑,都烧坏了。一窑的成本要好几万元,可想而知,损失有多惨重。

“家里的积蓄都被我用完了,拿家里唯一一套房子抵押贷款还是不够,问亲戚借,亲戚都被我借怕了,老婆也差点跟我离婚。”如今,柴战柱能笑着回忆当初的艰辛,但他坦言,有时想想也后怕,“万一一直没成功,怎么办?!”

一次意外,让柴战柱终于烧成了绞胎瓷。

那天差不多已是凌晨2点了,柴战柱和徒弟们还在试验烧制绞胎瓷。对于他们而言,一干干到半夜,已是家常便饭。

忽然,柴战柱发现,一罐液化气看上去快没气了。他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一窑可不要又报废了!”

柴战柱让徒弟马上找来热水,将液化气罐泡在热水里,自己则到就近的农户家里找液化气罐。“半夜两点啊,农家都睡了,好说歹说,要到了一罐人家本来要烧饭做菜的液化气,连忙背着这罐液化气赶回去。”

等到把借到的液化气罐换上去,时间过去了差不多35分钟。这35分钟的耽搁,会不会坏了这一窑?烧制一结束,柴战柱马上开窑检查,看到窑内的成品时,顿时热泪盈眶:终于成了!

这个意外,也让柴战柱掌握了烧制绞胎瓷的温度曲线。

“借煤气罐的那35分钟,窑内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0摄氏度左右,没有升上去,也没有降下来。以前就缺了这个保温的时间段。”

柴战柱烧制成的绞胎瓷也获得了业内和政府部门的认可。2002年5月6曰,中央电视台一套早8点的早间新闻节目还作了题为《焦作绞胎瓷重获新生》的专题报道。

让绞胎瓷重获新生后,柴战柱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发掘、恢复绞胎瓷自然纹、羽毛纹、菊花纹等16种基本纹饰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柴战柱与徒弟们一起将绞胎瓷的纹饰技法发展到上百种,色泥也由原来单一的黑白两泥丰富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获得国家专利150多项,省科技成果2项。4件作品三次入编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30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典》。

陶瓷界中的一道奇观--绞胎瓷,借由柴战柱之手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柴战柱将自己的精品之作--《孔雀开屏》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希望将绞胎瓷独特的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