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建筑工法技术的“四本真经”

这次,世界技能博物馆收到的展品是“四个展厅”。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展示建筑工法技艺的展馆,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将基于其四大展厅编纂的书籍捐赠给了世界技能博物馆。

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衣、食、住、行,无不充满技能。说到与“住”相关的技能,就不能不谈到与建筑相关的技能了。

那么,与建筑有关的技能有哪些?

这个问题,请教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再合适不过。

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展示建筑工法技艺的展馆,通过四大展厅--古建营造园林和洋楼展厅、工业民用建筑展厅、地下工程展厅以及桥梁展厅,告诉参观者“建筑究竟包含哪些技能”。

这四个展厅自然无法搬到世界技能博物馆,但基于这四大展厅编纂的书籍可以作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展品,让观众一窥建筑技能的核心秘密。

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了四本“干货满满”的书,分别为:《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深基坑施工技术》以及《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用该展馆党支部书记谢建辉的话来说:“四个展厅的技能精髓全都在这四本书里了。”

据介绍,这四本书由参与筹建、布置这四个展厅的建筑专家编著,一一对应了这四大展厅介绍的核心技术。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一书对应的是古建营造园林和洋楼展厅,《混凝土施工技术》对应的是工业民用建筑展厅,《深基坑施工技术》对应的是地下工程展厅,《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则对应桥梁展厅。”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展示建筑工法技艺的展馆,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的建成,还是一个“众筹”的故事。

“2013年,天津建筑业内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知名工匠,差不多百来人吧,共同发起建造这样一个展馆。因为城市发展很快,对建筑工人的需求急剧上升,但很多建筑工人从业前没什么建筑知识与技能,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些行业专家觉得有必要以通俗的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授建筑中涉及的基本技能与工艺。”

谢建辉说,在建筑的概念中,所谓“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用通俗的说法叫作‘活论’,就是告诉大家‘这活到底怎么干’。”

据谢建辉介绍,建造建筑工法展览馆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响应。

“大家群策群力,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最终在2014年4月建成了这座展馆。”

展馆建成以来,已成为建筑工程圈的重要交流平台:它是技术人员的科研基地、一线工人操作技能的培训基地,也是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有技术的师傅来馆里切磋交流,施工新手则来馆里学习、培训。

“我们馆里负责给观众讲解的都叫‘讲师’,不叫‘讲解员’,因为他们都是建设工程领域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际经验,所以不少从业人员有了问题,会想到来我们馆里与讲师一起探讨。”

不仅如此,展馆还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参观,成了科普基地,“还有不少小学和中学会组织学生来参观,了解墙是怎么砌起来的,桥是怎么造出来的,地铁是怎么穿过海河的……”

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少不了技能的参与。这样一场建筑“十万个为什么”之旅,说不定已经在一些小游客心中埋下了长大后也要造房子的种子。

除了书籍外,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还向博物馆捐赠了5件木作工具,分别为直凿、木槌、刨、线刨和裁口刨。

据介绍,这5件工具都制作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木工做工时最常用的工具。

其中直凿和木槌经常搭配使用。比如制作木刻制品时,工匠通常一手握直凿,让直凿和欲雕刻的物体表面成直角,另一手握住木槌,敲打直凿。

其它三件木作工具同属于“刨子”家族,用来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根据功能不同,又有所细分。比如,线刨是用来刨削家具线脚的刨子,裁口刨则是专门用来裁口的刨子。

外行人可能傻傻分不清这些刨子,但对于内行人而言,虽然同属于刨子,但用对用错,却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吃技能饭的人来说,除了知道“干活的门道”,选用合适的工具,乃至发明新的工具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天津建筑工法展览馆将这5件有70多年历史的木作工具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原因。

“技能的发展,会催生新的工具;工具的革新,也会加快技能的创新发展。木工工具是技能不断发展革新的标志之一,希望通过展示这些木工工具,鼓舞青少年传承优秀的技能工法,并激励他们创新发展现代技能。”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