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情绪扰乱了职业方向(上)
小李,男,某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成绩优异。小李一直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充满自信,规划毕业后找一家大型企业从事专业对口的岗位,但是在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后,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选错了。
为了完成课题项目,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赶进度,这让小李身心憔悴,中间还出现几次误差,虽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对于学霸的他有了极大的挫败感,对专业产生了忧虑和畏惧。转而想考工作强度相对不大的公务员,可想到长期面对公务员较多的事务性工作,又觉得缺少成就感,自身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心中又有些不甘。
这种纠结在焦虑和倦怠时就特别的强烈,甚至影响了学习和睡眠。
那么,小李应该如何从困局中走出来呢?
一、学会自我觉察,理清纠结点
觉察是理性决策的基石,一旦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产生异样,自我认知就能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及时纠正错误的偏差。针对小李的困境,指导师从“疲惫感”入手,用假设问句引导小李觉察自身疲惫的原因。经过抽丝剥茧式的探讨,小李觉察到纠结背后的想法是对专业的不舍和对价值实现的渴望;而在课题项目完成后,成就感油然而生,走技术道路的念头又冒出来了。当下的疲惫焦虑感并非来自对专业的排斥,而是因为长时间加班,睡眠严重不足,造成身体的过度透支,工作效率降低而引发情绪低落。由此可见,小李目前的焦虑和怀疑是因情绪化推理的认知歪曲造成的。
情绪化推理是指完全基于个人的情绪感受来判断和评价一件事情的倾向,即把情绪当成事实依据,只依照自身情绪反应来确认一件事是真是假,而不考虑或忽视其他事实的认知方式。小李第一次做课题项目缺乏经验,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在时间安排和沟通上有所欠缺,超负荷工作带来身体透支,引发情绪低落和焦虑,大脑自动开启了情绪化推理认知模式,产生负面思维:这份工作让我做得那么痛苦,肯定不是我的职业兴趣,因为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让人一直兴奋和投入的。如果小李越相信这种感觉,就越会陷入纠结和怀疑之中。
指导师告诉小李,当我们对某件事的兴趣发生改变的时候,就要进行自我觉察,不妨问问这些问题:“你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否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情绪感受来猜测的?”“这种想法是在这个特定情绪下产生的吗?假设加班没有这么高强度的话,从事本专业的感觉如何?”“有什么客观证据支持或反对你的判断是准确的?”。 (未完待续)
(虹口就促中心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