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扣瓷“三才碗”背后: 手艺审美兼备,激活残疾工匠“技能生命力”(上)

在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这个上海最著名的艺术园区,由竹编非遗传承人程丽发起的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像竹子一样蓬勃地生长着。

“艺助行”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定的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残疾人提供竹编培训、居家就业等机会。徐翠艳作为学院中的佼佼者,一举夺得2019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竹编项目第一名,她的竹丝扣瓷“三才碗”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将作为藏品展示在全世界的工匠大师以及公众面前。

“三才碗”天地人合一

竹编,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代中叶四川成都邛崃的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以纤细如发的细丝,紧扣瓷器,依胎成型。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被人们亲切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竹丝扣瓷是传统手艺,把竹篾扣在瓷器上,有保护瓷器、防烫这样实际的效用,也有把玩竹子的雅致。竹子越用越红,是很好的装饰。中国人自古就爱竹,竹子和瓷器在一起有风雅的意趣、更被赋予了一些高贵的品质。当然在现代,艺术家们爱竹子,也有环保的理念。”程丽将家乡的“非遗”项目带到了上海,传授给徐翠艳这样的一批优秀工匠,如今又经由徐翠艳的手将这项工艺,送入世界技能博物馆展示、收藏。

此番捐赠的展品,名为“三才碗”,是一个茶碗与四个茶杯的组合。“以工艺来讲,这套作品并不是最难的。但为什么选了它呢?还是考虑到一个文化的元素。”程丽介绍说,“中国人喜欢喝茶,用的最多的就是盖碗。盖碗雅称三才杯,上面是天、中间是人、下面是地,天地人合一,有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寓意在。当时考虑配杯子也是有一个寓意的考虑,不仅是一个茶碗刚好配四杯茶,也有四方汇聚、向中心靠拢这样一个意思,也是一个合一。”

盖碗虽小,技术含量大

竹丝扣瓷的工艺要点,简单说来就是“紧贴胎、密藏头、经线匀、纬线平”。竹丝要随着瓷器的线条紧紧贴住,不能“起壳”;一根竹丝大概80厘米长,一件作品几十根竹丝,但肉眼看不到接头;南北向的走线要均匀、东西向的走线要水平。说起来可能挺简单,但要练出真正的手感,就需要经年累月下功夫了。

“这次的‘三才碗’我做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徐翠艳介绍起这套作品的技术难点,“盖碗的难度是很大的。盖子是圆形的,越到外圈经篾之间的距离越大,要加经篾,这是非常考验技艺水平的一环。初学者一般就用直上直下的器型练手,但圆形、有相对很平面的器型,手感要非常细。当然,加了经篾的作品看起来也会更精细、更精致。”

“此外,碗本身的器型又小、靠近底端的部分弧度又大。我们讲‘紧贴胎’,没有弧度的器型你越用力越紧实,没问题;但遇到弧度大的,力道小了不紧实,就是我们说的‘起壳’,力道过大线就顺着弧度溜上面去了,所以这个力道是要练的,没有这个手感编不起盖碗。”不过这次送博物馆的展品,徐翠艳做得非常自信,“盖碗和杯子一直在编,比较成熟了,手里都有数。” (未完待续)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