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扣瓷“三才碗”背后: 手艺审美兼备,激活残疾工匠“技能生命力”(下)

在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M50”这个上海最著名的艺术园区,由竹编非遗传承人程丽发起的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像竹子一样蓬勃地生长着。

“艺助行”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定的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残疾人提供竹编培训、居家就业等机会。徐翠艳作为学院中的佼佼者,一举夺得2019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竹编项目第一名,她的竹丝扣瓷“三才碗”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录,将作为藏品展示在全世界的工匠大师以及公众面前。

(续接上期)

手艺重要审美同样重要

“三才碗”虽已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但“艺助行”还有一件类似的盖碗。金色的竹篾圈圆圆圈圈地环绕包裹在瓷碗的外层,与碗盖的金线互相呼应,留白的比例也恰到好处。光线下变化角度,竹篾因为编织技法产生的花纹,折射出层次分明的色泽,不禁让人赞叹这是一件精致文雅的艺术品。也让人意识到,这套作品展示的不仅是工艺,还有审美。

“我们这边除了有非遗传承人,还一直与设计师合作。很多作品都是出自设计师的创意,我们来实现。”程丽介绍说。徐翠艳说,她做竹编之前,不仅会依据设计师的图纸,也会自己在图纸上再画一下。“注意到哪里收口,会要留意大体的比例。但真正编的时候,实物和图还是有区别,感觉又不一样了,还是有调整的。”

当然,更多的设计、或曰审美,是出于经验、出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比如这一套“三才碗”,“喝茶的时候,嘴唇尽量不要碰到竹编的部分,而手指不要碰到瓷器、因为可能会比较烫嘛。按照这样的比例来做,一般心里都有数。”

奇思妙想激发灵感讲好竹编的故事

2011年,徐翠艳“零基础”开始学竹编。“落户上海之后,因为腿有残疾,闸北残联那边就挂号了。他们推荐给我各种培训课程,我之前在工厂就是个普通工人,电脑这些课也不是很学得进去,反倒是竹编一接触就很喜欢。就很投入地在学,越学越喜欢,越喜欢越要做。程老师也慧眼识珠,夸奖我比其他学员做得好,一直带着我。”

据悉,竹丝扣瓷这项技艺的选料非常有讲究,1200多种竹子只有慈竹柔韧性好、竹节长,适合做。而且只能取最细腻的第一层,要竹节达到80厘米且无疤痕的部分。去青、切块、切片,火烤之后切成丝,匀色……“100斤的竹子,才出4两竹丝。加上全手工,所以我们的竹编艺术品真的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徐翠艳也常常走入课堂,去给小学生讲竹子的故事、分享竹编文化;和奇思妙想的大学生一起,设计制作各种竹编制品,比如3D打印竹编模型、宠物之家……采访的当日,一位法国服装设计师正与她沟通,完成一件竹编的衣服,以体现环保的理念。

徐翠艳说,每一次这样的合作,都会激发她的灵感。而她自己每编一样物件,也是在锻炼创意、锻炼审美。“下一步我要学习的是竹文化,还有竹文化背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只会编不行,要了解文化内涵,比如竹子和瓷都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雅致的东西,那么什么花纹配什么器型,讲一个什么故事,这些我都要好好学习。”

对于自己的作品入选世界技能博物馆这件事,徐翠艳感到非常荣幸。“期待世界技能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后,自己能站在作品前向更多的公众宣传竹编文化、讲解竹丝扣瓷。”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