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工作的人碰到劳动纠纷,为什么愿意接受调解?(中)

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高位增长的态势下,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案件的占比由不到四成提升到逾六成。

(续接上篇)

事前与事后

长宁区天山路街道调解中心工作人员章毅荣的微信,被数千名企业人事负责人和劳动者塞得满满当当。为了方便咨询交流,他还建了两个共计800多人的微信群,辖区大部分建卡企业的人事负责人都在群里。只要发现一点纠纷苗头,章毅荣就会主动询问,避免矛盾继续发酵。

基于深入一线、贴近基层的优势,街镇调解组织不仅是劳动争议化解的主渠道,还能通过提前介入、源头治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比如,松江区车墩镇、新桥镇调解中心根据企业欠薪额度、时长等要素,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将企业人事争议风险可视化;静安区北站街道调解中心开展HR沙龙、“苏河企汇”等活动,以案释法推动企业树立和谐用人用工理念;针对快递物流行业、新业态领域劳动争议频发的情况,上海在快递物流行业较集中的区和新业态龙头企业设置调解组织,大量纠纷得以消弭在源头。

毗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和漕河泾开发区的闵行区虹桥镇,以商贸零售和现代服务为主要业态。虹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瞿叶萍介绍,镇内15个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设置“流动调解室”,把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楼宇和园区一线,从而及时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此前,调解员在走访排摸时了解到某园区的一家服饰公司即将搬迁到外地,便第一时间找到企业负责人,就员工安置方案进行多次沟通,同时听取员工代表意见,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最终200多名员工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除了事前介入,事后回访与帮扶也是上海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申请人的申诉得到落实,天山路调解中心建立了跟踪回访制。章毅荣说,对于调解协议中有分期付款条约的案件,“我们会做好跟踪回访与工作记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许多当事人被解雇的案例中,瞿叶萍观察到,“不管是小年轻还是中年人,都会产生一定的挫败感”。为此,虹桥镇成立了“心缘虹桥”乐业调解工作室,为劳动者建立“一人一档”,提供争议调解、法律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失业保险、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全模块服务。

今年37岁的聋哑人小邱是一名插画师。此前,他在虹桥镇某企业做设计工作,后来公司决定与他解除劳动关系,却不愿支付经济补偿金。调解员得知后及时介入,最后公司按规定支付了补偿款,小邱也在调解员推荐下到某装饰公司工作。

“我们坚持劳动维权与就业帮扶同步进行,就是希望减轻劳动者的焦虑,让他们看到重返职场的希望,这样反过来也可以推动他们理性维权。”瞿叶萍分析,当劳动者有了新工作,就更容易与“老东家”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对话,有助于劳动矛盾的平稳解决。在她看来,预警排摸、矛盾调处、就业帮扶“无缝衔接”,也意味着基层调解工作从被动走向主动,促进调解工作整体效能提升。

(未完待续)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