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世赛选才育才,炼就技能人才第一方阵

一技之长,立身之本,成才之路。

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海代表团成绩单亮眼,继续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既在传统优势项目蝉联桂冠,也将领先身位拓展到更多项目,比如在先进制造及数字技能等新项目新领域有所突破。

成绩单透视着上海技能人才成长启示录,也关乎以赛促训、以赛促培、以赛促建的机制日趋成熟。在上海代表团领队的复盘笔记里,这一“促”字被拆解为更具象的发力点: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标亮技能水平的“天花板”,也反哺教育端提升教学、实训“含金量”,促成就业端严丝合缝的双向奔赴。

放眼全市,上海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正逐渐形成更清晰路径--建立健全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市级大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比武为基础的分级分类技能竞赛体系;用好各类比赛溢出效应,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带动作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杨佳瑛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加大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以赛训结合带动赛学互促,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选拔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通过发挥专长、勤奋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对标最高标准选育人才将竞赛标准化作培养标准

了解行业技能水平的最高水准,是将竞赛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评价标准的前提。3D数字游戏艺术是上海代表团选手在此次全国技能大赛中首夺金牌的项目。该项目比的是选手对游戏设计生产流程的熟稔度。

“当下的竞赛逻辑是任务导向,即对标企业成熟岗位从业人员,结合生产实际,是贯穿全链条全过程的比拼。”市人社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晔阐释,比的是复合能力,但这也是现实中企业对优质技能从业人员的要求--能以较高水平直接上岗。

由此,“最高水平”也有了落地抓手:最高规格比赛筛选出的最高水平,为更广泛的技能人才提供比学赶超的标杆;再者是对用人端需求的充分彰显,但凡能在世界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的选手,也是生产实践中的高手,成为各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用好大赛溢出效应

让日常教学贴合生产实际

比赛的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将竞赛标准充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李晔说,在这方面上海已同世界技能大赛接轨,“用专家组长负责制,即通过行业内有代表性的技术人物根据当前产业的发展标准,结合相关情况,负责制定比赛内容和标准。这些行家里手能将产业真正需要的要素转化到竞赛体系,我们再对竞赛内容借鉴提炼到日常的培训课程和评价中,让日常教学更贴合生产实际。”

譬如从业习惯:在烹饪(西餐)比赛中有一个要求是厨师不能割伤自己的手,这一点要求关系到从业规范和生产安全。如今,诸如此类看似细小的从业规范都被写入沪上技能评价标准,也成为课堂教学时常提及的案例。

构筑梯度人才队伍

发挥领军头雁传帮带作用

标准转化过程中,专家是灵魂人物。他们需要洞悉产业发展趋势,精准靶向企业所需,并通晓职业教育,具有融合转化能力。

高水平专家的数量,意味着高质量的转化。放眼全市,上海致力于选拔行业或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力、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的优秀高技能领军人才,支持其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同时,鼓励、资助沪上各类企业和职业院校等用人单位,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在单位技术攻关、技能传承中的带动作用。

人才队伍的梯度结构日益成型:眼下分布于各区的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培养基地,为蓄力世赛、国赛梯度水平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由此,两赛选手和教练在培养层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上海人社部门表示,将积极推进新时代上海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构建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