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国技能长廊--看神奇古籍“芝麻开门”(上)
今年11月,位于杨浦滨江C位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向公众正式开放。这座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实体博物馆的展区,和其他博物馆有啥区别?每个展区里又有哪些值得打卡的展品?接着上期,我们继续按照展区顺序,为大家一一介绍展区的板块结构、布展逻辑脉络和明星展品。
展区三:技能发展与中国Skills development and
China
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第三展厅主题为“技能发展与中国”。
匠心起于方寸,绝技永续传承。昔日黄浦江畔织机轰鸣,今日华夏大地高铁呼啸而过,万里长空更有中国卫星巡航九天。
第三展区记录了几百年来中国技能从业者以上乘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影响世界、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共同撑起华夏脊梁的历程。
1.匠艺秘籍“芝麻开门”
第三展区的开场秀是一个3D互动装置“天工开物”--由多面LED屏幕搭建而成的270°三维立体大屏,打造出一个沉浸式互动观影空间。手一按、装置启动,《天工开物》的代表性章节动态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这本书籍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由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全书分三卷18篇,附有123幅精美生动的插图,清晰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更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丰富的一部。宋应星在著书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也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状况,这本书对中外学者与世人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技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将《天工开物》设为第三展区的开场,也正反映了世界技能组织对技能融入农业、工业,技能改变生活理念的坚持。
而书中所强调的“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思想,也让我们在当下进一步思考世界技能组织想要传达的--技能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2.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移步向前,展柜中静静安置着一个建筑模型--杨浦滨江69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的永安栈房,也正是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所在建筑。建于1922年的永安栈房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华商企业永安公司的纺织仓库,永安公司由中山籍的郭氏兄弟创建,可谓见证了上海棉纺织业的兴衰。
在杨浦滨江,永安栈房不远处还有祥泰木行、杨树浦自来水厂、发电厂等工业遗存。这里曾是近代中国重工业的聚集地,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开埠以来,棉纺织业一直是上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曾是上海纺织和印染行业聚集地的杨树浦,其地位可谓“树民族工业之大旗、开中华工业文明之先河”。
而如今,杨浦滨江又完成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大烟囱、大仓库变身博物馆、咖啡厅、绿色公共空间,百年建筑见证着人民与城市的日新月异。
由此看来,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落户杨浦滨江、选址永安栈房西楼也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座百年建筑,是上海乃至国人的共同记忆,是与百年国运休戚相关的名字。从利民到强国,永安栈房承载的企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实业家,是如今“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的精神源头。
3.木元素的“指尖魔力”
就在永安栈房建筑模型对面,还有一件第三展厅的重点展品三锭纺车(仿制品),是元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的发明。
黄道婆可以说是上海第一个国宝级工匠了,她把从海南崖州引进的小纺车改造为“脚车”,使它能“一手三纱,以足运轮”,不仅省力,更能把纺纱效率提高到原先的三倍,也令当时大量使用棉作为织布原料成为可能。如今,三锭纺纱技术已经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区域,另一件凝聚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就是鲁班锁了。
鲁班锁,亦称八卦锁、孔明锁,相传由“中国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起源于中国建筑最传统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奇妙元素,无需钉子、绳索、黏合剂便可稳固梁柱,在河姆渡遗址(迄今六七千年)就已有发现。因其种类繁多,依照不同棒形可以变成多种样式,极富趣味性,曾广泛流传于民间。
第三展区的大屏上,此番也同时展示了几种榫卯结构,如三通锁、梅花锁、球型锁……围绕这些超越时代的精巧发明,更准备了解谜互动小游戏,需要参观者动动脑筋、点点屏幕,把锁打开。 (未完待续)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