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人生重新开启职业之门

案例背景:

殷某,1974年出生的支内子弟,因父母到退休年龄后想落叶归根,于是他跟随一起回到了上海。回沪后就职于某眼镜公司,工作两年后于1999年9月辞职;无所事事,在社会上游荡,2001年12月在江苏因盗窃被判刑一年;2005年在南京也因盗窃获刑,后于2007年出狱;出狱后交友不慎,在2014年因吸毒被送入戒毒所强制戒毒两年。经过“三进三出”后的殷某痛定思痛,觉得再也不能这样混沌度日,不想让年迈的父母担忧,下定决心重新自立。殷某去年底来到职介所,已经45岁的他至今未婚。

指导过程:

沟通获悉,殷某的工作经历不多,也无技能特长,其本人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指导老师认为他自身就业条件较差,年龄较大,有就业意愿但较难实现就业或创业。

指导老师询问殷某是否愿意从事保安工作,保安的就业门槛相对较低,虽说薪酬不高,但只要踏实肯干,工作也比较稳定,符合他的求职意愿。然而没想到他一口拒绝了指导老师的提议,明确表示不愿做保安,这让指导老师很诧异。

在指导老师推心置腹的沟通下,殷某终于诉说出自己的不堪过往,因为自己的案底,他担心无法通过保安入职前的政审,加上之前

求职路上的屡屡碰壁,他想做回正常人眼中的自己。指导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明确表明不会因此对他有偏见或歧视。

案例难点:

1、缺乏市场竞争力,与社会

脱节。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就业是实现自我价值、人格独立的途径之一;但殷某不仅年龄较大、工作经历少,更有案底在身,导致其缺乏再就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脱离正常的社交,生活无保障,与社会的融合已经出现了问题。

2、服刑吸毒评价差,影响再

就业。吸毒人群及刑满释放人员的标签,在大众的眼里成为另类而避之不及,人们往往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特殊人群在社会上难以交到朋友,甚至有的连自己的家人都冷漠以对,他们常常选择隐瞒自己的经历,但往往适得其反。

3、职业技能水平低,身

体素质差。吸毒人员大多不务正业,对于就业上岗的技能普遍缺失,较难承担工作和融入团队。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觉得他们病多、体质差,又因为有违法犯罪记录,从而产生蔑视、排斥和防备心理。

指导建议:

1、耐心建立互信关系,打开

内心交流之门。像殷某这样游荡社会且有案底的求职者,不容易去相信别人,更忌讳我们的劝导。建立信任的关系是重要的第一步,要让他知道职介人的真心实意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只有互相信任才能建立沟通的桥梁,知根知底才能了解他的特点和真实情况。

2、强化劳动就业观念,加强

心理干预。对于殷某这样的弱势群体,戒治过程使其封闭不自信,导致了生存能力低下,应尽可能进行心理疏导,正视自身现状,从而确立符合个人情况的正确就业观念。指导老师还结合实际分析了就业趋势,充分认识到再就业的严峻,下决心从低层做起,不怕苦不怕难,才能迈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

3、挖掘潜在就业能力,增强

就业信心。殷某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他的社会经验、所见所闻却不逊于一般的求职者。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能有些只是普通的经历和懂些皮毛,但加以利用和提高,缺的或许只是因势利导的一个机会,就能成为求职能力和技能步入正轨的起点。

指导结果:

前后为殷某推荐了不下10家企业,终于有一家医疗机械企业伸出了橄榄枝,因为殷某能看懂简单图纸,所以该企业愿意提供质检的岗位。经过后续了解,在师傅带教下,殷某肯学习肯吃苦,工作努力,得到了带教师傅的认可,也开启了他职业人生的新起点。(闵行浦江职介 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