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赋能 助力营商

7月30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召开“人社赋能助力营商”媒体通气会。会上通报了上海人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打造更加友好的就业环境、更加活跃的人才环境、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和更加便利的政务服务,为企业成立成长、发展壮大保驾护航。自2018年以来,持续迭代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今年上半年,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出台《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对标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一、高质量充分就业再发力

供需对接促进企业和技能人才“双向奔赴”。实施“乐业上海优+”专项行动,通过高密度招聘活动和稳就业政策,更好服务广大企业。在原有响应企业用工需求机制的基础上,开发并上线需求填报信息化平台,企业可通过这一平台系统及时填报缺工信息、培训需求等,人社部门及时跟进,提供服务,满足需求。打造升级新版的“上海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汇集更多供需资源。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站点,对所在地区的就业人群开展就业需求排摸、岗位筹集、供需匹配、能力提升、援助帮扶和创业指导等服务。

“一降一补一返”政策组合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预计全年减轻社保负担约93亿元。对招用应届毕业生等4类群体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发放相关就业补贴。出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预计将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0亿元,60多万户用人单位受益。上述减负举措均已实现“免申即享”。

全方位支持创业,降低企

业融资成本。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新政策,健全覆盖创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链。将创业组织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由原最高300万元调整为最高400万元,对其中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创业组织,额度最高提到500万元。优化“创业担保批次贷”,白名单企业担保由事前审批转为放款后备案,放款时间由原来的平均6周左右缩短至3周左右。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整合和聚集全市各类创业服务资源,积极培育发展创业孵化基地、院校创业指导站等各类创业载体。打造“海纳百创”公共创业服务品牌,举办各类主题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今年上半年,创业帮扶1.02万户。

二、人力资源要素服务再创新

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诚信机构选树等一系列工作。在此基础上,各区人社部门也都推陈出新,分别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创新发展、能级提升、人才引进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举办上海市首届人力资源服务洽谈大会,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搭建交流展示、供需对接平台。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000余家,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超5300亿元,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

技能培训“上海方案”,着力提升人岗匹配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贯通、多方参与的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新方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和更新机制,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100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和33项新技能培训目录,聚焦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民生保障领域急需紧缺重点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推进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更好释放人才红利。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畅通晋升渠道、优化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了职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截至2023年底,累计出台25个职称系列改革办法,各层级职称评审专业超300个,同时引入国际评价标准,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认可三清单,贯通境外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制度。今年7月,聚焦新职业,创新发布《上海市工程系列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办法》,为数字技术14个方向的专业人才评价提供专业支撑。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