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架子”才能重新上路

现实社会中,部分职场人不愿舍弃或执迷于“高大上”工作,不愿意从事“拧螺丝”工作,结果迷失自我而失去方向。

案例回放:

张明,男,35岁,工程管理本科学历。上份工作是在国企的关联公司里做项目管理。张明对上份工作十分满意,恋恋不舍,年入十多万。疫情后公司业绩不佳裁员,张明被辞退了。两年来,张明通过街道、公益机构、网上求职,但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

案例分析:

张明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反复提到自己的上一份工作,为曾在国企工作而骄傲,并以此衡量和判定未来的工作。这份曾经的工作已经成为张明舍不去的执念,下不来的“高台”。

指导师总结出工作内容概述法:工作内容=职责+业绩+工作经验。然而,张明对其工作内容仍然含糊其词,虽工作了十余年,却没有磨炼出核心的职业竞争力。

指导过程:

针对张明优越感和信心不足并存,情绪不稳与急于求职交织的状态,指导师制定了“双导”(职业指导+心理疏导)、“三师”融合(区+街道+公益机构)指导方案:

1.指导过程求稳。指导中力求不刺激求职者,不激化矛盾。指导师不直接指出求职者问题症结,而是通过不断与求职者共同复盘求职过程,让求职者受启发后发现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意识到上一份工作之所以待遇高是源于行业阶段性的高利润,而非通常情况下市场工资水平。上一份工作不应该成为求职的桎梏,而是再就业的砝码。

2.推荐岗位要快。长期失业不仅打击张明的求职信心,更重要的是打乱张明生活理念和节奏。在失业期间,张明晚上失眠白天补觉,长此以往损坏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健康软杀伤。因此岗位推荐要快而准,各种招聘会、面试会推送和介绍要及时到位,快速主动的服务有助于帮助求职者振奋精神,提振和恢复求职信心。

3.关怀家庭家属。张明部分压力来自家庭,长期失业会传导家人产生焦虑,从而在日常言行中影响到张明,也容易过度干涉求职过程,导致张明出现抑郁心态和烦躁情绪。家访时,指导师一方面给家人解析现在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建议家人理智看待现实,接纳求职的不易和不完美,安抚家人多帮扶而不只是焦虑。

经过职业指导,张明回归了理性的平常心,调整姿态重新进入职场。不久,张明顺利通过上海保安押运公司面试,欣然接受了保安押运的工作。

指导总结:

共情润心,指导相长,职业指导应当是助人自助的过程。职业指导要防止带着批判心理看待求职者,不能先入为主进行负面评判,而是用空杯心态,重新接纳求职者。指导时既要恰当共情也要适时抽离,恰当共情能尽快取得求职者信任,适时抽离能理智分析求职难点,对症下药。同时采取联动街道、公益机构,多维度开导和助力求职者,达到有效帮助求职者成功就业。

(闵行就促中心黄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