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线为丹青,乱针绣出的“神秘微笑”
在去年7月举行的世界技能博物馆首批展品交接仪式上,有一幅“针尖上的蒙娜丽莎”--这位拥有神秘微笑的知名女郎,不是出现在油画中,而是在一幅绣品中,绣品的创作者是宝应乱针绣主要传承人之一汤祝萍及其女儿张露。
因为绣出来的作品远观如油画般细腻、立体,乱针绣也被誉为“针尖上的油画”。再看汤祝萍及张露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作品《蒙娜丽莎》,果真是“用针线也可以作油画”。
这也是汤祝萍听闻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后,选择捐赠《蒙娜丽莎》的原因--“世界技能博物馆是一个世界性的舞台,我觉得选择这样一幅大家都熟悉的世界名画绣品,可以让世界观众感受到中国刺绣的魅力。估计没多少人知道,‘油画’也能绣出来。”
乱针绣的历史并不算太长,距今约百年时间,是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绣法:以针代笔,以线为丹青,通过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互相交叉的针法“作画”。因为这种针法与中国传统刺绣迥别,貌似乱针,故名“乱针绣”,被诩为中国当今第五大名绣。
发展至今,乱针绣以宝应、常州、丹阳等地的绣品最为出名,且各有特点。“像常州乱针绣以平行交叉的井纹乱形针居多,丹阳乱针绣比较粗犷随意,苏州乱针绣有苏绣‘精致雅洁’的特点,宝应乱针绣则在常州‘#’状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出‘三角’、‘五角’、点、草字头乱针等多种针法,不过,再多的针法都万变不离其宗:平针和交叉针。”汤祝萍称,外行人可能区分不出不同地方的乱针绣绣品,但像他们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一眼就能看出是哪里出的绣品。
1968年出生的汤祝萍目前是宝应乱针绣主要传承人之一,但最初学的却是缂丝(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平纹织物,因为工艺繁复,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汤祝萍高中毕业工作后被派往苏州黄桥缂丝厂学习缂丝技艺,那年她20岁。当学徒很辛苦,很多人吃不了苦,中途就走了,但勤奋又热爱工艺的汤祝萍凭着“艺成荣归”的决心,在第二年就回家乡当师傅带徒弟了。带徒带了2年,又在苏州缂丝总厂的推荐下,成了宝应县缂丝厂最年轻的新厂长。
好景不长,之后国内缂丝生意整体开始走下坡路,汤祝萍所在的缂丝厂也难以幸免,“从缂丝改行到乱针绣,也是被逼无奈。”汤祝萍解释称,改行到乱针绣,一是因为缂丝和乱针绣用的原材料一样,都是蚕丝线,“这些手头就有”,而且缂丝和乱针绣一样,都是与绘画紧密相连的工艺,这些都促成了汤祝萍的改行。
目前,汤祝萍已成为宝应乱针绣的领军人物之一,参与创作的作品屡屡获奖:
《沁园春·雪》荣获2017年(厦门)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京沪高铁揽胜图》荣获2016年(徐州)汉博杯金奖;
《孩子别哭》荣获2016年(上海)工匠杯金奖;
《扬州胜迹图》荣获2015年(扬州)百花杯金奖。
……
汤祝萍创立的艺术中心的一些作品也屡被选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并经常应邀为国内外政要及名人绣制肖像,如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委内瑞拉现总统马杜罗、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
此次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作品也是汤祝萍的得意之作之一,这幅30厘米×40厘米的绣品不大,但陆续花了近2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不像传统刺绣作品多有留白、一次成形,许多乱针绣作品都是满绣,所以比一般传统绣法的创作周期要长。而且为了让色彩更丰富、细腻,这幅《蒙娜丽莎》绣了6到8层,通过层层叠加、色色相变以及多变的针法,让作品获得立体、质感的油画效果。”
这幅绣品由汤祝萍和女儿张露一起完成。1995年出生的张露2017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人民网工作,但因为一位绣娘的一句话,被母亲叫回来“接班”。
“我总在艺术中心感慨,现在学乱针绣的年轻人太少,以后传承是个问题,我们艺术中心的一位绣娘就说,坚持乱针绣既然这么重要、有意义,那你自己的女儿怎么不回来学啊,这样你又怎么说服其他年轻人来学?”本来汤祝萍就有心让女儿回来帮忙,那位绣娘的这句话更是让汤祝萍下了决心。但女儿张露一开始是一百个不愿意,“刚开始回来哭哦,一直抱怨个不停。”
但现在2年过去了,张露已经乐在其中,有时母亲没有完成的绣品放在一边,张露也会饶有兴趣地接着绣。汤祝萍希望,这幅由她和女儿一起完成的作品,能让参观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年轻人和她女儿一样,感受到乱针绣的魅力,感受到技能的美好。
(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