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贺铭:博士在读的他,从技能大赛中获益良多

焦贺铭是谁?

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专业博士二年级在读研究生;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金牌得主。

而他,年仅21岁。

没有前人经验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水处理技术项目旨在考察选手管理、监控城市或工业供水和废水处理系统能力,包括水样钙的测定、泵站的运行与维护、废水水处理技术等七大模块,涉及到化学、工程、电器、机械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在正式比赛前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焦贺铭一心扑在赛前准备上。根据主办方发布的技术文件,他尽可能全面地训练各个模块,分析失误原因并及时改正。

水处理技术项目比赛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但并非所有模块都有设备可供练习,没有设备练习的模块焦贺铭只能通过资料学习。再加上学校也是第一次有学生参与此类技能型比赛,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他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所幸他准备得周全,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事无巨细地吸收、消化,这些让他在赛场上能够从容不迫。

正式比赛共持续了3天,有些比赛模块需要耗费5个小时,中间甚至没有吃午饭的时间,对精神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焦贺铭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全然忘却了饥饿,。“只想着把项目赶紧做完”。

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他的底气。因为第一次参加技能型比赛,教练没有在名次上施加压力,在等待颁奖结果时,他表示“一切都很平静”。

赛场上的这一分多钟,第一次显得如此漫长

在最后一天的比赛中,选手需要拼装污水处理设备,并用电脑软件进行调试和运行。两个小时的赛程中,焦贺铭前一个半小时平稳进行,但在花了20分钟安装完最后一个部件后,他发现本来该亮的灯却迟迟未亮。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在某个环节出现了失误,一种是设备本身出现了故障。赛场上争分夺秒,何况还只剩下10分钟了,质疑设备故障需要很大的勇气。

焦贺铭又花了几分钟调试后,发现无论怎么接线,灯都不亮,便毅然找到裁判进行检查。如果裁判宣布设备没有问题,检查的这段时间也会白白浪费,甚至可能直接宣布他在这一模块上比赛结束。焦贺铭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裁判调试的一分多钟第一次显得如此漫长。

所幸,的确是设备故障。更换零部件后,焦贺铭顺利完成了该模块的任务。

对于这次赛场上的波折,焦贺铭表示,遇到问题“很正常”,重点在于如何解决,而不能心态失衡。

大赛中见识到许多新东西,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谈及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焦贺铭十分谦虚,“确实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作为同济学子,焦贺铭俨然是一位“探路”的开拓者。

“我们刚接触比赛项目的时候,一点都不了解,只是听老师们说,它很适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或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训练的。”从试题类型、考核知识点到评分规则,都需要参照同类型赛事资料,他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成长。

“参加这个比赛收获很多。”焦贺铭坦言,全国技能大赛让他见识到许多新东西,是学校教育中没有涉及的。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研究,比赛主要考察实践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但焦贺铭认为,这“有助于综合了解水处理技术状况,对日后的科研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于即将于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焦贺铭也充满了期待。

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致贺信,焦贺铭对此记忆犹新。“能看出来国家很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我们高校生而言,要注重全面发展,去补充自己的不足,从而对自己的发展有更好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