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馅饼”后面是陷阱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就业人数明显回升。金女士因为疫情在家待了近半年,近期也开始求职。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却让她倍感困惑。第一件事是她去一家人才公司面试,面试官暗示她应聘人数较多,竞争激烈,建议交2000元开个后门。第二件事是发现网上好几个不同公司发的信息同一个职位(是某银行工作岗位),描述一模一样,一字不差。她试着应聘了其中一个,对方打来电话,说这个岗位是银行直招,要求不高,只要人品正直,大专学历即可,让她速来面试。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金女士却不禁有些犹豫,毕竟周围朋友都说现在工作难找,怎么自己就碰上如此好事,不会是其中有诈吧?
此次疫情对就业产生不小影响,很多求职者急于就业,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趁之机。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求职陷阱:
1、各种名义收费。除了金女士遇到的“后门费”,还有中介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等等。有些甚至直接以疫情为由,在线面试,网上收取更快捷。
2、保险直销。先打感情牌,关心求职者,令其放松警惕。然后画饼,描述未来蓝图,一片美好。接着就是付钱买产品或发展下线。其些保险公司还经常以“国有”“大公司”的名义招聘文职,然后告诉你先要在基层“锻炼”3个月,其实就是做保险销售,如果业绩好,挣得肯定比文员多,也就不考虑文职岗位了;如果业绩差,就以试用期发现不合适为由辞退。
3、见习培训。录用后告知要见习6个月,或者要考取某个政府补贴培训证书。结束后告知不录用,或推荐一个劳动条件极为苛刻的岗位让劳动者望而却步。
规避求职“陷阱”,其实有不少方法
首先,应聘或面试前要做好功课。一般而言,公司的名誉即信用保障。现代网络信息发达,越有名望的公司,越不会为了蝇头小利承担名誉风险。反而会提供免费培训、免费制服、免费体检等福利提高员工忠诚度。见习单位和第三方派遣公司要挑选资质较好,规模较大国有企业或知名企业,这在网上即可查询。好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和某家派遣公司长期合作,而不会委托多家公司代理招聘。除此以外,一些行规也有必要了解。比如中介费一般是在第一个月工资里扣除;已有体检证明的并不强制重复体检;培训一般是签订服务期协议而非收取培训费;押金只有汽车租赁等极个别公司会收取(汽车价值远高于租金),诸如此类。
其次,大多数“陷阱”可以通过现场甄别。一是门面。骗子经费有限,还要经常转移,故不大可能花费巨额成本装修门面。虽非以貌取人,但当你踏入一家门面简陋的公司,就应提高警惕。二是咨询。咨询对象可以是保安、保洁等办公楼内工作人员,这些人长期在此办公,对楼内企业较为了解。且物业公司与楼内企业一般无利益干系,愿意实话实说。三是面试。比如金小姐,通知面试的人操着浓重的乡音,在学校早就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就显得极为反常。还有面试中为让求职者失去理性,“陷阱”会刻意介绍薪酬待遇,降低面试门槛。但试想如果真的有编制薪资又高,竞争必然激烈,对方哪会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而且为了让“饵”够香,对方对薪酬福利一定是有问必答,甚至主动交代。这个时候不妨再问一些面试环节不宜提出的问题,比如“补充医疗保险怎么缴”,“补充公积金有没有”,“我工作满5年了,是不是每年年休假有10天”,“加班是不是有三倍工资”等。这些问题真真假假,若对方真是一位人力资源工作者,会察觉其中错误予以纠正,或者不予正面回答。但若是“陷阱”,则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最后,无论什么场合,都不要轻易付钱。网络面试有些骗子为了取信求职者,会主动出具营业执照,甚至本人身份证和照片。这些行为在真实面试中一般都不会发生。网上无论要求转账还是索要验证码,都要坚持现场面试后再议。现场面试你可以告诉对方,自己没钱才来求职,商量可否在首月工资中扣除。如果对方拒绝,则可表示自己需要再考虑一下,或要去银行查一下自己账户及取款,行缓兵之计以便脱身。(傅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