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困住了我们(上)
作为职业指导师,我平时接待了不少有职场困惑的来访者。有的因为领导的不公平对待辞去工作陷入了迷茫,有的因为同事的歧视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恐惧,有的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力不从心想要逃离……
乍一看,好像都是因为客观的因素让我们陷入困境,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成立一家“完美公司”,领导很完美,能洞察公司内发生的一切,做出完全公正的判断;同事们都很完美,工作积极主动,对谁都很nice;直接上司很完美,比员工自己还了解自己,安排的任务难度和工作量正好贴合每个员工的状况。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也都在摇头了吧: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完美公司呢?就算真的有,我有底气去应聘吗?
表面上看,我们很多的困扰都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其实,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受益。
心理学有个ABC理论,A表示客观事实,B表示你对这件事的解读方式,往往是你下意识的看法,C是你基于对这件事的看法做出的行为。你之所以会产生困扰,并不是因为客观事件,而是你的解读事件的方式。你的解读方式才是影响你情绪的根源。解读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会不同。那么,解读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假设的世界模型,这个内在的假设模型是我们过去的体验和经历的沉淀,通常在你成年之前就已经形成,成为大脑中的“观念”。面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我们会根据这个假设的模型进行猜测,评价,这就是解读方式。每个人大脑中“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解读方式就会不同。这些“观念”,有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有些“观念”存在误解、偏激以及不良的成见,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消极情绪。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参加了一场面试,信心百倍地去了,结果还没有成功。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你可能会抱怨这个单位太不讲道理,自己大老远来面试了,它居然不录用我。或者你会很沮丧,认为自己太差劲了。如果你的解读方式是这样的,那么你可能在潜意识里对单位产生偏见,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下次再有面试机会的时候,你的表现很可能因为这样的潜意识发挥不出最佳状态,更难被录用。你可能会慢慢失去找工作的勇气。 (未完待续)(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茅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