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就”求职成功率就高吗?(下)

(接上期)

然而,一旦“低就”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心态失衡,求职越发急躁,会导致面试结果越发不理想。

小张是研究生学历,海归,英语水平良好,回国之后自主找到某外资银行工作,证明他自身条件被市场认可。目前的职业空白期也让小张反省了自己最初的辞职行为,愿意稳扎稳打地从基础岗位做起。虽然工作不稳定,是企业人事拒绝小张的一个理由,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企业人事在收到小张的简历时就清楚地了解他的工作经历和时间长短,如果公司特别在意这一点,小张是连面试机会都无法获得的。

所以,小张面试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经过面试之后认为他的能力、条件和岗位无法匹配。个人放低要求、放低姿态,就一定被企业青睐么?答案是否定的。自身能力远远高于任职要求的求职者,能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稳定性是否高?求职者是否隐藏了面试尚未发现的特征?企业对“低就”的求职者也有很多顾虑。而且“低就”这一词,本身就透露着求职者对岗位并没有那么心仪,处于勉强接受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招聘还是求职,招一个合适的人选,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才是最为关键的。

案例建议:

在帮助小张分析自身失败的原因之后,我建议他放下焦虑的心态,正视自己问题的同时,也要肯定自身的优势,如英语水平良好,求职不唯工资论。通过比对岗位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来合理定位自己的求职意向。不要抱有“低就”一定成功的想法,从而忽视自己简历、面试等需要改进的求职技巧。

根据小张的实际情况,我在推荐他应聘某企业的采购专员岗位时,与他一同分析岗位信息中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背后透露的要点。如岗位任职要求虽写明相关工作经验优先,但也表示可招应届生,说明企业比起相关经验更看重求职者是否具备从事这岗位的能力;企业要求“英语良好,能看懂英语技术文件资料和口语交流”,进一步展开的具体要求说明此岗位对英语有较高和具体的要求,而英语知识良好、能口语交流恰恰是小张的优势;其中“可接受出差去现场”,表明该岗位出差频率不低,求职者应有这方面心理准备。

我建议小张每次在浏览应聘岗位时,一定要看清楚并仔细分析,才能事半功倍地找到自身匹配度高的岗位。

案例结论:

之后小张突出自身优势,修改了简历,获得了企业的面试机会并成功被录用。企业的反馈也表明,小张良好的英语水平、愿意出差的态度是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可见,“低就”并不能提升求职成功率,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找到匹配合适的岗位,应聘才会提高成功率。(黄浦职介解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