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关系”≠没有“好工作”(上)

案例介绍:

小王,男,今年22岁,本科,某大学金融专业。大四下半学期,小王在某银行大堂经理岗位实习了近半年时间,期间工作表现一直很突出,但实习期结束后,银行并没有留用他。

小王通过他的带教师傅得知,他原本是有机会可以继续留用的,但最终没能如愿,原因是吃了“拼爹”的亏,被有“社会关系”的其他人员占用了留用指标。无奈接受现实的小王,在求职路上被“关系就业”击倒。

同为金融专业的大学同窗,在毕业后不久,通过家庭关系,也顺利进入某银行就职。虽然小王自认为这名同学各方面情况都不及自己,但这接二连三的“痛苦”经历让他产生了些许怀疑:是不是没有“好关系”就找不到“好工作”?

毕业已经一年的时间了,没有社会关系可以解决就业的小王仍旧在家待业,无收入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周围环境的压力,让他苦恼不已,给他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经亲友的介绍和推荐,小王走进了公共职介机构--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室,寻求职业指导师的帮助。

案例分析:

小王有金融专业教育背景,职业目标是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尤其在银行大堂经理的岗位实习后,更坚定了他进入

银行就业的信念。银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的相对稳定性都深深吸引着他;而且小王对数字敏感,做事细致又踏实。在毕业后的一年中,小王也尝试着应聘银行业的其他岗位,但几乎都石沉大海。小王觉得自己与职业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更相信自己就是因为没有社会关系才无法实现在银行工作的职业理想。对此,职业指导师的分析是:1、心态和认知存在误区。

不否认社会人际关系的确意味着机遇会增加,意味着比他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信息。但不是所有求职人员都拥有好的人脉资源,许多外地来沪的大学生就业情况都不错,大多靠自己多渠道寻找岗位信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心怡的工作。所以,小王需要调整就业心态,从自身多做准备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消极对待。

2、自我认知还不

够全面。小王在应聘银行类岗位的过程中,认为只要能够进入银行系统,任何岗位的工作他都愿意干,根本没有考虑过银行业涉及有哪些专业和几类岗位,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小王缺乏对自己全面分析考虑,更没有对自己可以胜任的、甚至有能力特长的岗位作深入的判断。 (未完待续)

(杨浦就促中心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