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瓶《美人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下)
“琉璃”对于大众而言,是一种神秘而陌生的工艺品。它有什么样的制作难点?看完琉璃展品《美人肩》的故事,相信你都能得到答案。
(续接上期)
另一个难点是《美人肩》造型中的“直线”。
“在花瓶造型中,美人瓶是比较经典的一款。最初,我打算做的就是缠丝工艺的美人瓶。但上海大学庄小蔚教授建议我做一个更具有现代感的造型,于是我们将‘美人瓶’中的溜肩改为直线,瓶身的弧线也改为直线。”孙云浩提到,将弧线改为直线,结果就是,塑形难度大大增加。“尤其那个肩的部分,因为本身长度短,距离瓶口也近,很难搓好。”
经过多次试验,2019年初,融合清代工艺与现代造型的《美人肩》终于烧制成功,并获得了外界的肯定,不仅亮相于2019年的进博会,还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中展出,作品还被国家艺术基金收藏。
对于45岁的孙云浩来说,《美人肩》也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代表了他所认同的道路:传承传统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让古老的琉璃烧制技艺,在当代也能焕发生命力。
这也是出身于琉璃烧制世家、受过工艺美术高等教育的孙云浩一直以来在探索的道路。
孙云浩是土生土长的博山人,从小在“琉璃世界”长大。
博山西冶街曾是琉璃一条街。20世纪30年代,西冶街两旁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琉璃工艺,鼎盛时期,从业人员一度达到4000人。
孙云浩的爷爷是西冶街上制作琉璃的工匠,他的父亲孙即杰则是出了名的琉璃大师,1985年曾任博山美术琉璃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孙即杰最突出的贡献是让有“琉璃中的王冠”之称的鸡油黄品种重获新生。
虽然生在琉璃世家,长在琉璃世界,但孙云浩年少时并没有“也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琉璃大师”的想法。比起成为一名靠手艺吃饭的人,他更向往艺术的道路,“高中毕业后我选择就读工艺美术专业,就是想走另一条路。”
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琉璃的世界,“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自己最应该做的还是传承、发展这门古老技艺。”
但工艺美术也没有白学。家族传下的琉璃烧制技艺,加上自己的美术功底,孙云浩成了一个既能创作、又有手艺的琉璃大师,其创作的琉璃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展会上获得金奖:作品《唱响大自然》在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动彩残荷》获得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金奖……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云浩也深感肩负的重担,“我们这一行有‘不养老也不养小’的说法。一般来说,琉璃烧制技艺没个3-5年的学习,入不了门,所以‘不养小’;又因为很辛苦,是个体力活,一般女的到了45岁,男的到了50岁就基本干不了了,所以‘不养老’。工作环境也很艰苦,长期要在高温下工作,所以现在愿意学琉璃烧制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像我们公司,最年轻的师弟也已经37岁了。”
也因此,当听说世界技能博物馆征集展品的消息后,孙云浩积极响应,毫不犹豫地捐赠出《美人肩》这件琉璃精典之作。他希望这件融合古代技能与现代造型的作品,能让青少年驻足观赏,从而喜欢上琉璃烧制这一传统技艺。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