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上做自己的“知己”

案例背景:

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小胡,是诸多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小胡一直在不断求职面试,觉得录用他的企业的岗位发展空间太小,所以一直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眼看有大半年的光阴已经过去了,小胡也从应届生变成了历届生,但他对自己工作还是抱着宁缺毋滥不将就,没有满意工作不就业的心态。

案例分析:

原来小胡这个腼腆的男孩,从小心中就怀揣着飞行梦,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同济大学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一路顺风顺水进了上海名牌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同样也充满了美好的梦想。

作为从事教育行业的父母也对小胡的这一梦想持全力支持态度,但现实的残酷摆在眼前,一次次挫折的打击,使这个原本开朗乐观的男孩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亲戚朋友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父母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像小胡这样的求职者还不少,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往往比较迷茫,对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有些束手无策。小胡的职业定位由于过于死板单一,而宁缺勿滥的心态像一道墙把小胡这样的年轻人堵在“城外”。

想做的岗位缺乏经验和能力,能做的岗位却感觉没意思。职业指导老师通过沟通交流,深入浅出地分析困境的根源,打开小胡的心结,培养对自己职业前景的信心。

指导建议:

首先要了解自身优劣势,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比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等。再看人才市场需求,找出自己喜欢的行业,了解行业环境、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亲友反观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其次要学会分析判断对一份工作的喜好,自己的兴趣、个体特性、气质是否与职业相符。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身能力,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还不会身心疲惫,在工作中也更容易获得快乐、满足和成就感。因此,发现性格中的潜在优势,用自己的方式去适应环境。

通过分析和指导,发现小胡在程序开发方面有优势,同时拓展他在专业和职业方面的认知,终于结束了大半年的求职之路,小胡成功应聘到一家IT行业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岗位。

(崇明就促中心袁顾平通讯员杜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