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博士生的就业两难抉择(上)
遇见小陈是在一次应届生专场招聘会上,身材魁梧,长相憨厚,透过黑框眼镜可以看到专属于博士生的那种稳重和睿智。在招聘会场转了一圈后,小陈带着自己的就业困惑来到了职业指导咨询台前,彬彬有礼地展开了咨询。
经过了6年的刻苦专研,小陈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通讯信号处理方向)的学习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毕业后将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原本以为自己将会沿着所学专业的方向谋求发展,但无意间接触到的“大数据”让自己很感兴趣,
这种吸引甚至动摇了曾经稳固的专业求职方向。
到底是在博士最后一年转向研究“大数据”,还是继续精进自己擅长但不那么有意思的通讯信号处理专业,毕业后是选择哪个方向就业合适呢?而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现在两个公司的offer又让自己难以抉择。
一、了解元概念,平衡兴趣与工作
在现今大数据时代,把数据等价于“石油”一样的资产完全不为过。“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及庞大的信息基础像一个黑洞深深吸引着小陈的注意,但是否要为自己的兴趣“买单”,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博士专业呢?
元概念1:“兴趣是什么”,指导工作从这个元概念开始展开:那些“复杂、不确定、新奇”的内容最容易成为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大数据时代,爆炸性的信息足够满足兴趣构成的基础条件,的确非常吸引人。小陈频频点头的同时回忆起当时选择自己专业也是因为自己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随着深入的研究,好像兴趣越来越少,对专业方面的知识逐渐被研究的复杂繁琐所替代。
元概念2:
“工作是什么”,随后的指导从“以终为始”的视角展开,既然纠结选择哪个方向就业工作,那么弄清楚“什么是工作”是个重要的步骤。在“工作”的解释中,有一条特别重要,那就是“你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从而换取报酬。”所以对于工作来说,在这两个方向上,已经获得知识和技能所能换取的报酬是不同的:6年的专研学习和1年的自主学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同的,能换取的报酬也是差距甚大的。以上这些因素,即“竞争力”和“报酬”一般都会和“兴趣”一并列入求职方向的衡量因素中。 (未完待续)
(浦东就促云台分中心丁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