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工作的人碰到劳动纠纷 为什么愿意接受调解?(下)

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高位增长的态势下,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案件的占比由不到四成提升到逾六成。

(续接上期)

“新瓶”与“旧酒”

打开“上海人社”App,点击调解仲裁模块,当事人就可以足不出户在线申请调解。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绝大多数案件将分派给各街镇调解组织处理。目前,网上申请调解已成为本市劳动争议当事人维权申请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全市各级劳动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也积极探索此类“非接触、不见面”的快捷处置模式。今年3月,闵行数智劳动维权平台正式上线。收到平台派发的案件后,闵行区人社局调解、仲裁、监察部门“即接即办”,劳动者通过移动端、PC端即可远程参与调解或仲裁,节省了大量在途时间与费用,十分便利。

不过,有时“新瓶”仍需装“旧酒”,那些调解工作的老传统、好经验并不过时,在劳动争议案例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尤显珍贵。

虹口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金晶说,面对现实中复杂的劳动纠纷,哪些需要“面对面”调解,哪些又要“背对背”调解,考验着调解员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只有胸怀足够的耐心和诚意,才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事人边哭边讲述自己的经历,调解员也跟着一起流泪……金晶感慨,这种先共情、后说理的做法,往往更容易打开沟通僵局。

作为上海市劳动关系金牌协调员,章毅荣则把自己的工作窍门戏称为“刷脸”。他每天不是在接待当事人,就是去走访企业,甚至还在“随申办”上公示了“小章热线”的信息,统筹协调处理各类劳动纠纷。靠着常年积攒下来的人情,有时他一出面,原本已成“死局”的争议双方,态度忽然又有了“柳暗花明”的回旋余地。

当然,调解不等于简单的“打感情牌”,秉公办理才能真正保护双方权利。章毅荣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劳动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调解员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调解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劳动人事争议化解方式,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延续“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思路,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内部沟通协商机制作用,构建多元共治的争议办理格局,把更多争议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来源:上观新闻)